没有充分竞争就不会有健康发展的产业
欧洲用了30年时间,从100多家竞争者中成就了3家领袖企业;我们的市场还处幼稚阶段,竞争刚刚拉开帷幕
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发改委旨在对风电装备制造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出预警,在“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的开发商专场论坛上,中国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提出,“说70、80家企业,其实只有三、五家形成规模了,其他的都是在准备,能不能做起来都不一定。”
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和东汽等风电巨头今年的产能将达1000万千瓦。对此,部分行业人士深表担忧,认为产能过剩近在眼前。而作为风机消纳者的开发商,方正表示:风机产能过剩现在还谈不上。
他分析说,虽然风电整机制造商有80多家,但是真正能够供货的也就是三、五家,“其他家的产品我们根本没有用过,而且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是样机,极少投入实际生产。”
“设备到不了,着急啊,我要请他(指设备供应商——编者注)吃饭”。赵世明用一句话形象说明这种市场状态。对于统计报表上的80余家厂商,赵世明分析说,从技术上说只有20余家可选,其中还有将近10家纯粹的外商。但外商还没有真正在中国的风电市场上投量,对中国的制造业形不成竞争。如果从机械支撑、电控支撑能力和资本能力综合考量,真正可供企业选择的寥寥无几。
而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化发展国际论坛上,有专家指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其判断依据之一也是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
制造业到底热不热?一定要清醒地分析,赵世明说,俗话说百里挑一,但我们不存在这个条件。他分析说,欧洲风电制造业成长了30年左右,完成9000万千瓦装机,形成了14家制造商,领袖企业是维斯塔斯公司等3家,占总市场份额的60~70%。而当时参与竞争的投资制造商是100多家。我国从风电制造的历史开始于上世纪末,当时金风科技孤军奋战。此后一批企业在2003年开始酝酿,2005年启动。目前市场还处于幼稚阶段——竞争刚刚拉开帷幕,就认为已经过热或过剩,“此言太早”。
此外,他认为,是否过剩或过热的判断和观念有关,如果用计划经济观念看,由政府指定3~5家企业生产即可,而市场经济就要通过优胜劣汰产生最优秀的企业。
对于政府部门担心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方正认为“不用担心”,这是市场经济的过程,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就像以前电视机、冰箱等行业一样。虽然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但更需要正常的竞争机制。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企业竞争,才使得风电设备价格和风电价格不断降低。
虽然有多家企业同时进入风电产业,“但没法知道将来哪一家最优秀,也没法知道谁是真正意义上的低水平建设”,韩晓平认为,在这个市场中,只能创造充分的竞争的环境,而不以产能过剩为由把其他的竞争者打下去。以市场初期产能同样过剩的汽车行业为例,如果当时把三大汽车公司以外的新进企业全部砍掉的话,现在的吉利、奇瑞等就不存在了。
产能过剩与产量过剩有着本质不同
虽然有80多家整机制造商,但是真正能够供货的也就三五家,其他产品绝大部分是样机,极少投入实际生产,市场仍是供不应求
《意见》中对目前“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大为担心,但在“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的整机制造商专场论坛上,行业巨头们却表现得相当轻松。
华锐风电总裁韩俊良介绍说,本土企业虽然号称80家,其中至少有20~30家只是树立一个“我要做风力发电机组”的形象,真正具有批量生产能力(100台以上)的不超过10家;一年超过1000万千瓦产能的只有3家。他认为,政府提出产能过剩,即时提醒了企业进入风电市场的风险;但对于行业来说,产能过剩可以加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行业是总体是健康的,技术在进步,目前优秀产品还是供不应求。”他说。
经过4年打拼而成为国内主流供应商之一的民营企业广东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松认为,虽然目前存在投资过热的情况,但经过一两年的市场洗礼和整合,能够生存下来一批实力强健的企业。据了解,广东明阳的风机产品已打入美国市场。
过热——趋平——再过热——再趋平,潮水一样,潮起潮落。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震宇面对投资过热表现得相当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