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大呼火电亏损,一方面大建火电厂……
面对这些不合乎“逻辑”的现实,韩晓平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市场资源配置被主管部门和少数央企掌控,也就是一方面声称推动市场改革,一方面却在能源领域“逆向改革”或者说“对冲市场化进程”。
2005年元旦前夜,业内风传国资委已经放出狠话:央企进不了行业前三位就要被重组,五大发电公司将来只剩下3个,只留下“做大做强”的前3名。
那么怎样衡量所谓的“做大做强”?五大电力公司不约而同的表现是:全面扩张产能。因为燃煤电厂单位投资最少、建设速度最快,这一举动直接导致此后几年的现实:2006年新增装机10423.54万千瓦,其中,新增火电装机比重为88.33%,增长率超过“十五”期间13.12个百分点;2007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009万千瓦,火电占88.2%……
但是,在火电建设风起云涌的同时,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持续下跌(如图);2006年,电力设备累计利用小时数为5221小时,比上年下降203小时;2008年下半年更是下跌将近500小时。加上煤电上涨等因素,五大电力公司全面陷入亏损。
不仅仅如此,为了扩张产能,各大电力公司在火电亏损之后,又将目光瞄准水电,于是又兴起了“跑马圈地”的水电建设热潮,并且多数项目置环评于不顾,而紧盯产能“不放松”。
在传统能源遭遇大而不强、效益低下尴尬的形势下,占能源市场份额约0.38%的风电发电量,却引起“产能过剩”的讨论。在韩晓平看来,这已经说明风电作为新能源,在其介入能源市场之初便遭遇了传统能源的挤压。他同时强调,根据上述分析,新旧能源之争的潜在因素除了市场本能,还有政策机制的“鼓动”作用。“也就是说,现有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客观上拒绝了新能源介入。”
风电电价凸显利益博弈
强大央企在博弈中陷入孤立与亏损泥潭
如今,无论在我国哪一个省市,要建立分布式能源,不管是天然气还是风能、太阳能,都不得不应对供电企业的一番质问:“你发电要上网,我的电卖给谁?国资委考核我们是根据销售电量和销售利润,你们都搞节能减排了,我的任务怎么完成?”韩晓平说,这是直观层面的利益博弈,即新旧能源的市场和利益博弈。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有《可再生能源法》吗?为什么解决不了装机仅为1200万千瓦的风电并网问题?
韩晓平分析说,对于《可再生能源法》中全额收购风电的规定,电网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设一个“全国同步交流特高压电网”,解决西北5个“风电三峡”和1个“太阳能三峡”的接入和输电;在全国进行“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安全使用问题,但这需要几年的科技攻关和建设周期,需要几万亿元的投资,需要政府解决电价问题……
当前,风电发展最迫切紧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电价。据了解,根据国家最新规定,风电上网电价是0.51~0.61元/千瓦时。可是以风电资源最多、风电项目最多、建设也最快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为例,其脱硫燃煤火电的上网电价分别是0.2749元/千瓦时、0.2615元/千瓦时(即便是要建设沿海风电项目的江苏,脱硫火电电价也不过0.3535元/千瓦时)。如果让电网收购风电,对电力公司来说,造成已建成的火电厂闲置不用,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而对电网公司来说,却要收购贵了一倍左右的风电,这其中的差价怎么解决?
在宏观层面,企业利益与国家政策也面临博弈。
不过也不能全将责任推给电网公司。韩晓平解释说,去年8月,由于煤电联动机制出台,收购电价上涨。但由于金融危机来袭,零售电价未予调整,电网公司承担了560多亿元的补贴电价,今年已全面进入亏损状态。“尽管风电有0.2分/千瓦时的补贴,但电网公司已无力承担更多的亏损。调整电价或实施结构性电价,却又得不到各地方支持。”
韩晓平介绍说,发电企业95%属国有,五大发电公司占44.9%,其他央企占10.5%;电网更是两大央企控制全国82%的市县供电。如果上调电价,无疑央企是最大的“收获者”,而地方政府并无获益还要承担涨价的压力。电价“改革”由此陷入地方政府与央企之间利益博弈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