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底,张建军团队申请参加了广东科技创新团队的评审,若通过,他们将在8000万到1亿元的资金支持中分一部分。 “钱也许不多,但我们希望得到承认。”遗憾的是,张建军并未在1月13日面试通知发布时听到好消息。本月初,张建军又申请了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通过后可获得1500万元的支持。但结果再次让他失望:“评审团否定了我们的项目。”
两次受挫让张建军产生了“落差感”。不过,他也承认,这种“不能马上产生GDP”、在国外都无可借鉴的项目,说服评审团队很不容易。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已经将高空风能发电系统产业化,这个项目新,专家难找。”所以评审时,他面对的多是研究领域与高空风电技术“沾边”的专家,如常规风力发电、电力专家等。考虑到申请专利的问题,他并没在评审中将技术描述得十分具体,也没有展示从美国带回来的样机和详实的参数。而要在短时间内和这些“非专业领域”的专家们讲清楚,并非易事。
对于张建军的疑问,评审专家与有关部门另有说法,从道理上讲也可以理解。
“领军人才”评审团队的评委、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杨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评审团论证认为,张建军的技术理论正确,但由于团队未提供样机或明确的设备参数和运行参数,专家组认定这一技术还没成型,离产业化相当遥远。
“我们在评审中提了不少问题,比如风筝在没风的时候掉下来怎么办,风筝功率与风筝大小的对比,风筝的重量如何,绳索的拉力多大,对地面的影响如何,项目组均没有很好回答。”杨苹说,评审的目的在于探讨项目的可行性,广东也欢迎领先全球的项目,但越是高端,越是需要详实说明,张建军团队并未做到。
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支持什么样的企业,要根据地方发展规划和市场选择而定。”省科技部门有关负责人则称,广东不是不欢迎基础性研究中心落户,只是再“高精尖”的项目都需要通过专家评审。“评审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专家水平很高,会结合广东产业化的规划对项目进行论证,我们尊重专家的意见。”
该负责人重申,广东对“高空风能发电”这类尚处研发阶段的高端项目始终是欢迎的,但由于它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而政府该不该提供资金支持,也只有专家说了才算。不过,只要企业愿意,广东仍会想办法帮其引入风险投资。
去留:哪里的天空让我飞
“天风”研发中心的去留,让张建军心烦。张建军说,数天前,他和李大西前往四川德阳谈合作。德阳市长十分看好“天风”技术。“讨论时,有人问‘这个东西美国有没有’,市长马上说‘为什么美国有的我们才能有,美国没有的我们就不能有?’”
昨晚,张建军告诉记者,德阳方面提出,双方将联合开发10兆瓦级基本机型,德阳东方电机负责地面设备,张建军等负责天上设备。李大西说,“广东这边的形势的确不太乐观,估计天津那边还有个基地,我们可以一试。接下来,上海方面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但张建军说,无论如何,他都将在5月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上展出样机,“目前有两台在赶制中,一台做标准化测试,一台送去展览。而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也同意推广我们的项目,并批准在他们的展厅展览。”
在本月中下旬,天风公司计划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带领下,到工发组织的某合作点谈合作,若项目谈成,张建军的团队将在该合作点建成中国首个10万千瓦级高空风能发电系统。
“我是广东人,本来非常希望能留在这里做点事的。但若得不到支持,我们或许只能将研发中心迁离广东。”张建军哽咽道。他还说,那天在《南方日报》上见到汪洋书记关于广东要通过自主创新练“肌肉”、不能过于务实的讲话,非常激动,一口气读了五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