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欧盟、印度、土耳其先后对中国玻璃纤维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国家虽然不同,但幕后推手却出自同一家跨国公司。该公司举着反倾销的大旗,打的却是为了保持其在欧洲垄断地位的主意。为此,中国玻纤企业决定集体绝地反击。
日前,就欧盟、印度、土耳其对中国玻璃纤维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有关人士与业界企业代表在北京联合召开应对反倾销调查座谈会。群情激昂的会场气氛使座谈会成为誓师大会,大家一致坚决表示,团结一心,积极应诉,绝地反击。
如今对于中国的玻纤产业而言可谓“多事之秋”。金融危机的余虐尚未殆尽,由多国发起的一系列反倾销调查又席卷而来。2009年11月20日,欧盟委员会正式立案公告,宣布对中国玻璃纤维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随后反倾销调查“专业户”印度便跟风发难,2010年1月8日,印度商务部发布反倾销调查立案公告。紧随印度其后,1月22日,西亚的土耳其又跳出来挥舞反倾销大棒,成为中国玻纤出口商品的“拦路虎”。
幕后推波助澜 图谋昭然若揭
据业内有关人士透露,此次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国家虽然不同,但幕后推手却出自同一家跨国公司。这家公司原有产能为70万吨~80万吨,在亚、非、拉、美都有分公司。尽管其总部在美国,但此次把欧洲作为反倾销发起国,可以说这是其精心策划的战略,举着反倾销的大旗,打的却是为了保持其在欧洲垄断地位的主意。说起来这家公司也是既得利益者,其在中国有3家企业,2家已投产运行,1家在建,总产能为12万吨以上,占这家公司全部产能的10%,由此可见这家公司在华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否则不会不断扩大在华投资。据这家公司2009年三季度绩报显示,其2009年赢利,业绩很好,屋顶材料在全球销量不错。而2009年中国的玻纤企业全面亏损。如今,赢利企业反而要对业绩不佳的企业发动战争,有失公允。一边借助中国庞大的新兴市场赚得满钵金银,一边又做着霸占垄断地位的文章,既“得陇”还要“望蜀”。殊不知,一杆旗帜即使插上山头也并不代表江山永固。况且,这家公司的风电产业用纱在中国占据绝对的市场统治地位,这难道不是有损害于中国企业利益吗?
危机引发重挫 出口业务收窄
大量的数据及事实证明,中国的玻纤产品对欧盟、印度、土耳其的出口完全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并未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形成冲击,其产业主要指标都是正常的,没有遭遇“损害威胁”。欧盟对中国玻纤产品提起反倾销的调查期为2008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然而大量的数据充分证明,这期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玻纤产品根本不存在大量增加。2007年我国出口到欧盟国、印度、土耳其玻纤及制品总量分别为:25.79万吨,4.52万吨,2.27万吨。2008年出口到这3个国家的玻纤产品总量分别为24.87万吨,5.3万吨,2.1万吨。2009年前三季度出口到这3个国家的玻纤产品总量分别为14.38万吨,4.64万吨,2.45万吨。其中,出口到欧盟国的涉案产品数量2008年为15.7万吨,2009年为7.9万吨;出口到印度的涉案产品数量2008年为5.3万吨,2009年为4.6万吨;出口到土耳其的涉案产品数量2008年为2.09万吨,2009年为2.04万吨。由此可见,2008年~2009年出口到欧盟国、印度、土耳其的玻纤产品总量皆有所下降,尤以到欧盟国的出口量降低明显。
关于中国玻纤产业的竞争力问题,中国玻纤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以来中国的玻纤产品出口数量和单价均大幅度下降,玻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削弱。”
调整营销策略 挖掘自身潜力
一业内人士从另一角度做出了分析,目前全世界玻纤总产量为400万吨~5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左右。近年来中国玻纤产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30%。2009年玻纤总产量为211万吨,先进生产力比例达到80%以上,中国玻纤产业大而不弱,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拥有世界最广阔的复合材料市场,全球玻纤产业纷纷向中国转移,国外企业争先恐后在中国建厂。金融危机让生产玻纤的主要原料价格有所下降。这也预示着玻纤的生产成本借助原材料价格降低的机会,有了大幅度压缩。以涉案企业巨石集团为例,在国际国内玻纤类企业中,巨石集团成本最低。巨石集团2009年二季度成功试验新配方,具备较强竞争力,使产品各项指标性能提高,减排达到60%,新技术应用后直接材料成本可降低两位数以上。巨石集团2009年基本实现了全年节约运营成本4亿元的目标。2010年得益于新配方带来的成本节约,单位成本还将继续下降。反倾销对于中国玻纤企业而言完全是合理利润的不合理遭遇。
会上,一家玻纤企业老板表示,由于我国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有差距,因而目前我国玻纤产品的出口价格属于正常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