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市场的开放是必然的,中国的风电企业,不仅要继续占领国内市场,还要勇敢地走向海外市场。面对未来新的市场竞争压力,中国风电企业要尽快提升自身的“短板”,不仅要在产品品质上下工夫,努力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更要在自主研发上加大投入,以科技创新取胜。
中国风电产业任重而道远。
蔡国雄:开放必然 进场三思
最初起步就置身于政策“保护伞”下的风电设备产业,如今将迎来更开放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国风电设备企业该如何应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特邀请中国电力科学院副总工程师蔡国雄予以指点迷津。
中国证券报:请问取消70%国产化率政策的产业发展背景是怎样的?
蔡国雄:70%国产化率这条红线的提出,就是考虑到当时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刚起步,而国外的风电设备行业已相对成熟,如果不给予一定的政策保护,外资的长驱直入很可能导致国内产业难以发展成型。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的风电设备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局部产业环节甚至出现了过剩。这个时候,这种保护政策也到了该“退出”的时候。
2009年国家能源局召开了内部会议听取企业的声音,仔细评估了取消该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会上发现,金风科技、华锐、东方电气这类龙头企业的开机率一直很高而且订单饱满,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企业的部分技术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相反,一些不具备规模、技术的小企业在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加剧中生存更艰难。
从这一角度来看,产业格局基本成型,无论是否存在这一保护政策,该被淘汰的小企业也最终是要被淘汰。从政策角度而言,未来必须培育实力超群的产业佼佼者,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证券报:有企业担心,该保护政策取消之后,外资必将会大举攻城略地。您如何看待?
蔡国雄:外资进入国内风电设备市场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就一直限制外资进入。以我国彩电、汽车等多个传统产业为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是放开了进行全球市场化竞争。这样的竞争,不但没有把这些产业摧垮,反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催生了一批闻名世界的优秀企业。
该政策取消后,外资的进入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引进国外的设备一般价格比较高,这一点国内的设备商往往具有价格优势;国外的部分设备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例如德国的设备没有考虑到我国“多风沙”的问题,其设备稳定性和寿命很可能要打折扣。
中国证券报:如此看来,设备行业“洗牌”难免,不少投资者可能逐渐被淘汰,您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蔡国雄:我国风电产业的整体发展目前存在不健康的现象,即一拥而上,无论是民营资本还是地方政府投资,一看到政策鼓励,不论是否具有核心技术都大批上马,之后受自身资源限制,很难走高端路线,最终逐渐被排挤,甚至流落于做“山寨”设备,走贴牌生产的路子。
对于任何有志于投资包括风电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人来说,必须明白,政府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的保护性政策,不是在保护单独的企业,更不是吸引“门外汉”们来加盟,而是为了保护产业本身。因此,在投资之前,不要被眼前的政策优惠和短期利润吸引,需要冷静考虑自身是否拥有优势和技术,否则,一旦盲目进入,未来也免不了黯然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