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国家连续组织风电特许招标项目,风电设备制造业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技术升级——规模发展、进口替代”的发展路径,得以快速发展。整机制造商转让许可权,与世界成熟风电厂商合作,引进技术专利,以迅速形成整机制造能力,这种迅速引进的技术路径沿袭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传统。截至2008年底,国内生产风电机组的内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共56家,其生产的兆瓦级风电机组技术来源主要为技术许可加消化吸收、联合设计和自主研发等。1.5兆瓦风电机组已能批量生产,国产化率超过70%;单机容量最大达3兆瓦。
自主研发为主,兆瓦级以下机组的配套叶片、发电机、轴承等已经能够批量生产。目前,国内叶片制造商超过50家、齿轮箱制造商超过10家、轴承制造商超过15家、发电机制造商超过15家、变流器制造商超过10家。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本土风电企业开始崛起,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在中国风电发展的前20多年中,风电场选用的设备大部分是国外进口产品,设备价格和维护维修成本都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电产业的发展。
国家为鼓励国产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对设备国产化率的要求,国内企业得以占据大部分新增市场份额。2005年7月4日,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2006年的新规定则要求风电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绑定投标,以确保项目真正达到70%国产化率要求,运营商在中标后不得再进行设备招标另选制造商。
金风、华锐、东汽已具备大批量生产兆瓦级机组能力,在中国三家企业市场份额之和已超过50%。截至2008年底,金风、华锐、东汽三家企业累计在国内安装的兆瓦级机组台数总数达到2747台。
以新增风电装机来看,2008年,华锐首超金风,在全国新增风电装机中占比22.5%。
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障碍
不过,中国电网规划和建设的速度远不及风电装机发展的速度,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存在障碍。
近几年中国风电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预期,许多风电场发的电无法实现全面输送。2008年,中国拥有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风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西部大多是边远山区,送电不方便。
风力发电会降低电网负荷预测精度,从而影响电网的调度和稳定性等。国外多将风电发展纳入电网规划,要求电网超前建设,为风电接入创造条件。
风电设备制造业快而不强,主要受技术水平、专业人才制约。
国内风机制造厂商基本上仍停留在外来技术引进吸收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控制系统依然受制于人。中国刚刚具备生产2兆瓦风电机组的能力,大型风电机组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兆瓦级以上风机的核心配件供应存在较大缺口,且本土厂商的产品质量不够可靠。
目前,风电产业缺乏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研发和管理人才不足,风电产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