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中国风力发电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风力发电的机遇和挑战

2010-03-25 来源:风电资讯 浏览数:4251

    此后,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2009年的80多家。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约20家企业有成熟产品下线,其他企业还在建设和产品试验阶段。
    其中,仅仅是金风、华锐、东气、上气等几家企业,2009年的产能已经达到1200万千瓦:而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约是1500万千瓦,如果企业竞争力很弱,那就有可能被削弱、被淘汰。目前风电设备整体行业的发展趋于过热,整个行业需要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变到追求质量上来。
    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没有完整技术研发链、单纯依靠购买国外技术谋求生存的设备商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很有限。
    低电压穿越能力等技术并非很容易突破,目前国内的几家大型风电设备商生产的设备基本都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未来风电设备的技术方向有可能再度发生大转变。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台可以检测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检测机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正在筹备从国外购买,预计买回检测机器之后才能够保证国家电网关于风电并网标准的切实落实。
    据了解,大型兆瓦级风机日益成为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普遍达到兆瓦级,我国国内目前本土化生产的风电设备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说,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我们现在基本上属于组装风机,而不会设计研发风机。就是大部分的企业这个技术都是从国外购买来的,或者委托国外公司设计的,我们国内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个设计研发能力,实际上这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而更让专家心焦的是,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四,但风机制造却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目前所采用的都是国外的标准。
    原因在于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大批企业也唯恐落后,纷纷开始跑马圈地。因为在市场竞争初期,能够拿到更高的市场份额,将有利于遏制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不掌握风电主机技术的企业只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到国外去买技术,迅速实现生产。
    国内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几十家企业分别花几千万到国外购买图纸,风力发电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却很容易,整个过程很像当年组装DVD,买来图纸、和风电场签订供货合同后,把四处采购的发电机、变速箱、主轴、控制系统、桨《等配件装在一起,就成了一台台能够赚取利润的风力发电机。
    产能过剩的结果势必导致恶性竞争,现成的教训就是电视机行业,产能过剩让一台电视机只能赚几元钱,目前的风机企业正面临类似的危机。
    以金风科技为例,风机的毛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29.46%,下降到去年上半年的23.4%。价格方面,一年前,金风科技单机容量1.5兆瓦的GW77-1500机型,价格是6400元/千瓦,同样的产品,在去年5月价格却变成了5400元/千瓦,下跌了将近16%。
    目前的80多家风电企业来说,大多是1.5兆瓦的双馈机组。而且许多都是买自同一家设计公司。
技术同质化,竞争的砝码就只有价格了。过早的价格战无疑会削弱企业技术进步的实力和愿望。
    如果深入了解一下风电产业,不难发现,风机制造商的设计产能能否全部生产出产品,并不取决于企业自己的装备车间够不够用,还要受制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和下游的调试安装技术人员。
    目前,这两个环节的瓶颈仍未消除,使相当一部分规划产能只是"空中楼阁",比如一些关键部件目前还有供应缺口,比如紧缺的轴承和齿轮箱。
    一方面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另一方面是价格战越演越烈,中国风机制造技术瓶颈何以解决?风电装备制造业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春天,就已经感到了寒冬的气息,这个产业发展得太快了。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输出"中国标准" 领跑世界
阅读下文 >> 中国风力发电产业走过的九个里程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5305&page=5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