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本报记者得到了工信部装备司的解释:现有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不符合《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的,应在《准入标准》颁布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不能达到《准入标准》要求的,不得享受国家在投资、税收、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得列入《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合格厂商名录》。
刘新宇是宁波一个风电企业制造商,拥有200瓦到20千瓦风电机组的制造能力, “这就意味着,过半数企业需要联合,或是出让给试图新进入的大企业。”刘新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新宇称,其企业目前装机容量仅有6万千瓦左右,尚有扩建需求,但距离改扩建需“不少于50万千瓦”的标杆仍相差甚远,所以只能考虑与同行联合。“目前已有企业愿出可观价码买下自己的公司,但'风电制造哪怕仅有2万千瓦的订单,产值就在2亿左右’,这一行还处于上升周期,我不打算退出。”刘新宇斩钉截铁的告诉本报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中小企业主对于征求意见稿的门槛设定表示有些偏高,也有企业主提出,如果征求意见稿中的准入门槛最终实施,未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再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
“高门槛”规范市场
对于准入门槛的设定问题,在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马学禄看来,工信部的风电设备准入标准的确比较高的。
从目前我国的风电整机现状来看,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整机制造厂商不超过十家,而目前国内的风机整机制造商超过80家。
那么,“高门槛”的用意何在呢?
资料显示,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厂家从2004年不足40家,到2009年已有80多家,不到5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00%,风电装备产能已超过2000万千瓦,而未来每年半机需求仅有1200至1500万千瓦。鉴于此,2009年8月底,风电设备制造业被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产能过剩,并在10月份入列十部委的六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黑名单”。《准入标准》的“高门槛”在此背景下被制定,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