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大型风电机并网要求,叶片采用直升飞机浆叶设计,这个设计不但没有起到调速和稳速的作用,反而造成叶片高风载,造成并网稳定性差,造成高故障率,使 风电技术后患无穷。
关键词
风电技术 叶片 高风载 冲击电流 稳定性
风电成本高一直是影响风电产业发展最大制约因素,风电成本主要取决于风电机组的成本和维护成本。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增加寿命一直是风电技术所追求的 目标。叶片是风电机的“灵魂”,叶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风电机的性能,现有风电机叶片是参照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设计的,属于高风速叶片,这种叶片强刚性能要求 很高,造价高昂,MW级风电机叶片非常巨大,在高风速状态产生强风载,风载的强度很惊人,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幅提高塔架和机组的强度和成本,造成风电机的强 烈振动,造成机械和疲劳损坏,还容易形成冲击电流,影响并网的稳定性。所以,叶片性能是造成风电机高昂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故障和高额维护费的主要因 素,我们要降低风电机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就必须改善叶片性能。
大型风电设备由于发电量大,难以存储,所以必须联网使用,近30年来全球的风电研究方向和目标几乎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解决并网这一世界性难题。电网对入网 的风电有着极其严格的技术指标,入网的风电必须能够满足电网的稳频、稳压和稳相要求。自然风是不稳定的,因此风电机所发出的电也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风电 将会对电网产生巨大冲击,导致电网崩溃或设备损坏,为了满足并网的苛刻条件,设计者不得不将风电机的结构无限复杂化,以牺牲风电机的最佳动力学特性和最佳 风能区间为代价,造成风电成本翻番、风能利用系数下降30%以上。风能的间歇性,风速和风向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风电机的不稳定性,最终换来的仍是“不受 电网欢迎”的上网资格。
现有风机的外形与古老风车相比,已面目全非,风车宽大的叶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叶片如同直升飞机的浆叶,叶片象4点8点12点三根针,让人产生很大疑问, 能高效获得风能吗?这是风电机外形给人产生的最大疑问,所有利用风力的装置都有尽可能大的受风面积,比如帆船、帆板、滑翔机等都有很大的受风面积,只有受 风面积大才能获得较多的风力,才能获得较大的风能。风电机是利用风能,而飞机的螺旋桨是产生风能,两个运行特性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风电机会采用直升飞机 的浆叶呢?这都是为了满足风电机同步并网而采取的设计,正是这个不合理的设计使风电技术后患无穷。
最初是采用恒速恒频的并网技术,为了能够实现风电机转速的稳定,首先参照直升飞机的浆叶设计叶片,利用叶片的失速特性来保持转速的稳定,当风速达到一定值 时,利用叶片独特的翼形结构使叶片处于失速状态,叶片的升力减小,阻力增大,自动限制了功率的增加。叶片失速后,风速的变化对功率的输出影响不大,因为失 速后叶片升力变化不大,这样就保证了风电机功率的稳定和转速的稳定。这种方式称为为定浆距失速调节技术,定浆距是指风轮的叶片与轮毂采用刚性连接,叶片的 浆距角不变。随着风电机向兆瓦级发展,失速叶片不能满足要求,又出现了变桨距角控制技术。变桨距角控制技术就是控制桨叶沿纵轴旋转叶片,叶片和控制系统是 按直升飞机的浆叶和翼角控制装置进行设计,主要就是利用浆叶的可调控性,控制叶片的迎风攻角,控制叶轮的转速,保持功率输出的稳定,保证发电机的恒速恒 频。变桨距角控制技术可谓集高科技技术于一身,原理非常先进,既有远程电子控制,又有设备自控调节装置;既有二三维数据集程控制,又有模糊智能控制;既有 高效机械配置,又有超强材料制作。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控制方式仍不能保证并网的可靠性,由于气候条件非常复杂,有狂风、暴雨、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风 的速度和方向也是随机在不断变化,控制系统始终存在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叶轮转速的恒定非常困难。不能保证转速的恒定,就会导致风电机自动脱网,也 就不能保证并网的稳定性,最终证明利用控制叶轮转速来实现并网的目的是失败的。随后出现了变转速联网技术,风电技术走了一段弯路,又回到了起点。
变转速恒频联网电控技术是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变转速技术可以让风轮随风速的变化相应改变转速的快慢,保持基本恒定的最佳转速比,这样可以高效的 获取阵风的能量。由于叶轮的转速可以随着风速变化,就避免了叶轮转速不可控性对并网稳定性的影响,与恒速恒频技术相比并网的稳定性可以大幅提高。但由于叶 片的高风载和控制系统的滞后性仍然存在,在大风状态下,风速和风向的突变容易使风电机产生冲击电流,仍会影响并网的稳定性。所以叶片性能存在的问题是影响 并网稳定性的罪魁祸首,而且还造成风电机成本高昂,微风发电性能低,维护费用高,故障率高,严重影响了风电产业的发展。所以叶片性能应该改、也必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