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吹袭,让你充满幻想,或让你头疼。”用俄国凯瑟琳大帝的话用来形容中国风力涡轮制造商的融资之路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根据Dow Jones Investment Banker的报道,让他们头疼会更有可能。
据全球风能协会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市场,年装机容量130亿瓦特,年景不错。
不幸的是,去年的增长预示中国涡轮生产商产能过剩,表明在2009年的过度扩张之后一些小型生产商将被淘汰出局。长期来看,这当然对幸存者有利。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据报道欲在香港上市的风电运营商们而言,其经济前景可能会更好,虽然近期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状况不佳。
中国风电行业得益于过去五年顺风顺水的环境和优惠政策。例如,风电的上网电价比煤电高让风电运营商获益良多,而按购买价值计算涡轮部件国产化率不得低于70%的规定也使本土部件生产商受益匪浅。
2002年~2008年,中国发电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8%,高于同期实质国内生产总值10.5%的复合年增长率。
坏消息呢?
首先,新参与者大量涌入时,友好的市场份额规则不会形成对利润的支持。
例如,2005年之前涡轮制造商仅有6家,现在增加到70家。中国涡轮制造商销售三强之一──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BIT(扣除利息及税项前盈利)利润从2006年的21.5%下降到去年的16.7%。
规模更小的未上市公司很可能也有相似的经历,但鉴于它们的营运杠杆更高,其利润将更低。
由于风电场需要更大尺寸的涡轮,制造商们被迫在一个已经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投入资本进行新的生产和研发。
此外,大型风电运营商青睐有着良好历史表现的供应商,它们能够提供更大型、成熟的全套装备。中国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是中国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运营商,去年6月末,其涡轮产能的四分之三来自Gamesa公司和金风公司。这意味着中国本土的部件行业将重新洗牌,特别是那些二线制造商。对于上市和融资而言不是什么太好的消息,但竞争的减少应当有利于幸存者利润的增长。
鉴于风电运营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可再生电力业务的盈利前景比涡轮制造商高,或许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