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开鲁县外,湘电还对黑龙江、山东、甘肃和福建等地的风场资源进行了考察,并且已经和一些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华仪电气与湘电股份的策略清晰明了:拿资源换市场,寻找可利用的风场,由公司或者引入合作者一起投资,以此带动公司的设备销售。
通过“开发风电场------带动整机销售------转让再次获得溢价”的模式进行风电场开发的整机制造企业,论鼻祖要数金风科技。
早在2007年,金风科技便成立北京天润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后来成为金风科技实现BOT战略的操作平台,具体模式为:由北京天润设立项目公司投资开发、建设风电场,项目建设采用金风科技的风电机组,待风电场建成后再销售项目股权获得溢价收益。这在当时国内风电行业内,绝对属于一种创新模式。
该种模式既延伸了金风的产业链条,也为其风电设备销售提供了稳定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整机企业涉足风电开发业务,以此拉长自身产业链,国际上已有先例,印度的苏司兰公司便是如此。这种模式被金风在国内复制以后,其他整机制造商纷纷效仿。
金风当时从事风电场开发,并非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金风科技战略与国际发展总监周彤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早在2007年,当时风电整机市场还处于供不应求时代。金风以开发风电场带动整机销售的需要并不迫切。之所以较早涉足风电场开发,除了向业界展示自身风机性能外,更多的原因在于金风总部地处新疆,风力资源丰富,而金风本身就起家于大阪城风电场,这方面经验丰富。
风险隐忧
据了解,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从事风电场开发,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只负责风电场前期测风,并不直接进入风电场运营。由于测风时间往往需要一年,一些想进入风电行业小型电力企业,往往不具备相关人才,又想节约时间成本,便选择与整机制造商合作的方式,待测风与风机安装完成后,便接手风电场。另一种模式则是整机制造商先将风电场运营一段时间后,再伺机找下家出手。无论哪种方式,核心都是以开发带动风机销售。
在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看来,除金风科技外,目前涉足风电场开发的整机制造商多为民营企业,位于风机制造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由于五大电力集团对采购这些企业的风机并不积极,在质量尚待检验、市场尚未认可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只能以自己开发风电场的方式,来为自己的风机销售找到出路。
“以往是风机供不应求,那时候开发商热衷于收购整机制造商,而如今反了过来,变成整机制造商热衷于去搞风电开发,这种转变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整机制造行业竞争的加剧。”施鹏飞说。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辛也承认,介入风电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竞争激烈,风场资源是稀缺的,谁拥有风场资源,未来谁就拥有风机乃至整个行业的定价权。这种现象未来几年内或许会暂时存在,但随着整机制造业的大浪淘沙,优秀的整机制造企业将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种模式不太可能长久延续下去。
施鹏飞担心,过多的整机制造商投入到风电场开发中,对于企业的风机销售来说或许是好事,但对于风电整机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却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制造商变成了开发商,必然要选用自己的风机,如果没有相关标准限定,难免会造成近亲繁殖,这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行业环境。”
周彤也担心,在一二类风资源区已经基本被开发殆尽的情况下,整机制造企业对三四类风场进行小规模开发,盈利能力将十分有限。
配额制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