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是否过剩,风电企业应该最清楚。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总裁郭健认为,金融危机使原材料价格下降,整个风机设备价格半年之内下降了20%,而这对风电投资商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同时金融危机使很多行业受到影响,大量投资涌入“有利可图”的风电行业,从而造成了所谓的产能过剩。
按照国家“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风电规划构想,我国风电已进入大规模基地式集中开发阶段。甘肃、新疆、内蒙古、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先后规划大型风电项目。内蒙古确定了打造内蒙古“风电三峡”的目标,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800万千瓦,2015年达到2800万千瓦,2020年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建设几个百万风电基地。江苏濒海的每个县都在规划1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近期更是喊出了建设“海上三峡”的口号。
但是在如此轰轰烈烈的风电建设中,能真正分到一杯羹的却还是寥寥无几。中投顾问数据显示,2009上半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443.98万千瓦,接近450万千瓦,具体到企业层面,金风科技完成装机109.5万千瓦,占比达到24.66%;华锐风电完成装机108.75万千瓦,占比达到24.49%;东汽完成装机56.55万千瓦,占比达到12.74%,以上三家已经占了风电装机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
而随着国家限制低端产能政策的陆续出台,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集中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有业内人士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集中度也非常明显,排名前五的企业已经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80%以上,留下的生存空间对剩余的制造企业来说,竞争环境可想而知。国内中小型风电制造商由于受到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的限制,曾经出现过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这也就成为了“过剩论”的一个来由。
据公开的统计信息显示,目前中国风机整机制造厂商已经有六七十家, 风叶厂商有50多家,塔筒厂商接近100家,但是华锐风电科技董事长韩俊良告诉《投资家》,以他所在的风机整机制造行业来说,真正具有批量生产200台以上能力的不超过10家,他认为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产能并不过剩,这些企业是中国风能发展的未来。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表示,中小型风电制造厂商面临着的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并不严重,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一些风电场相继开工,以及海外订单的增加,中小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正在得到缓解,而如果企业本身在良好向上的环境下仍然不能生存下来,那也就意味着应该成为落后产能的淘汰对象。
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材料下降,也许会加快行业洗牌的速度,风电设备的制造行业正经历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金风科技2010年1月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08年7月14日中标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瓜州北大桥第四、瓜州干河口第六风电场各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这两个项目各有134台1.5MW风电机组,合计金额为25.7亿元。根据2009年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价格情况,经买卖双方一致协商调低了合同金额,从25.7亿元缩减为20.7亿元。”
两个合同金额缩水了5亿元,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分析,按照两个项目268台1.5MW风电机组一共20.7亿元来看,一台1.5MW的机组目前的中标价格为772.3万,也就是一千瓦仅为5149元,而在2008年一套这样的设备能卖到八九百万元。根据金凤科技公告数据显示,2008年金风科技产品的中标价格为6400元/kw,2009年5月金风的中标价格降低到5400元/kw左右,跌幅达到15%以上。金风科技200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是22.8%,2008年是18.88%,当时主打产品是750千瓦风电机组,现在主打产品是1.5兆瓦风电机组,产品规格提高了,但是价格却下降了。
与此同时,国际风电巨头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国外知名的风机制造企业,如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美国GE能源集团、西班牙加那萨公司等纷纷进军中国,把中国风电市场作为未来布局的重点。
2005年,国家发改委有一个硬性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但在2009年10月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上,中方表示同意考虑取消风力发电设备投标中的国产化要求。
姜谦认为,这意味着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将直面外资风电巨头的冲击,短期内会对国内风电制造厂商产生很大影响,在同等条件下,他们还没有实力同外资巨头竞争。
国内外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使整个风电制造企业面临“山雨欲来”的洗牌时代。
“软肋”依然在技术
逐渐升温的市场竞争促使风电产业加快了技术创新的节奏,但是对大多数风电生产制造的企业来说,技术仍然是“说不出的痛”。
在进入行业初期,就有人跟王松说,这个行业很简单,你买到一些部件、图纸、生产许可证,然后组装就算入行了。经过4年,身为广东明阳风电总经理的他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风机一定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一定是要基于国内的风况和运用条件设定产品,风电产业的技术水平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