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独家专访(详见本报2009年10月29日《用10亿美元外汇储备收储稀土》),呼吁国家建立稀土元素战略储备,加强稀土资源保护。
今年以来,内蒙古包头及江西赣州等地已开始实施稀土收储制度。
3月28日,本报记者在赴郴州、赣州、包头采访调查稀土产业之后,带着相关问题再一次专访徐光宪先生。
记者:很多人说国外也有稀土,他们也会开采和生产。
徐光宪:现在,稀土95%的产量在中国。将来呢,日本也可能在越南等地搞起来。日本已经开始弄了。美国呢,它也有稀土矿,总说要开。但是,至少要稀土价格提高到1995—2005年之间价格的一两倍以后,他们才会开采。现在你价格提高一倍,也还不会开,他们的成本起码要比中国高一倍以上。
记者:国外的开采成本为什么要比我们高一些?
徐光宪:一个原因是国内的稀土分离技术要高一些。第二个原因,是国内自己的分离厂之间竞争,把价格压低了。
记者:包钢稀土(600111)已经开始储备稀土了,包钢的储备,和您讲的国家战略储备可能并不一样吧。
徐光宪:包钢的储备,力量还不够,比如现在的钍,还没有收储,都浪费了,而且对环境有污染。
记者:一些企业说,可能不会很自觉去储备国家战略需要的那些元素。
徐光宪:所以国家应该拿出钱来。
记者:还有人说,轻稀土不需要储备,只有南方的铽、镝等重型稀土需要储备。
徐光宪:是,稀土的元素还要区别对待,镝等元素特别重要,铈中国现在可能还用不了。所以这个问题要大家共同来研究。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假如稀土原矿的价值是1,那么分离产品的价值是10,而下游应用产品的价值则是100,即各环节的价值为1∶10∶100。
徐光宪:到应用的时候,可能100都不止。比如手机里面应用了稀土,这个价值100倍都不止。现在的产业链主要还只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