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获得批准的大唐山东汪疃风电场一期工程就是典型的山区风电场项目。作为一个后来者,大唐风电这两年在山东频频发力,而在威海的风电资源的竞争格局中,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和大唐风电一样,已经在威海的岸线风电资源开发中尝到甜头的国华瑞丰(荣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一些电力巨头,也逐渐转向威海的山地风电资源。“我们的二、三期工程都在离海岸稍远的山地建设。”国华瑞丰(荣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少波表示,他们将继续向山上的风电场进军。
在众多传统的电力巨头纷纷在向山上寻找新的风电场之时,中海油却将在威海的风电项目定格在了海上。
站在双岛湾大桥向北望去,一根高高的杆子孤立在海面上。这就是中海油在海上耸立的高达140米的海上测风塔。
2006年底,中海油决定进军海上风电领域,并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中海油的重点投入”领域。而作为海上风力资源丰富的威海海域,自然也进入其在全国范围内争抢海上风电“势力范围”的战略当中。
2007年初,中海油与威海市政府签订了总投资210亿元的海上风电开发协议,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
海上测风塔在项目海域收集到的不同季节风能气象资料,为风电场的装机编组、海底电缆铺设及岸基变电站设计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也为中海油威海海上一期10兆瓦风电场工程预可研报告在2010年2月6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了解,我市目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13.3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0%。而随着大批风电项目的推进,到2010年,我市并网发电的风电装机容量将有望达40万千瓦。
风电盈利不是童话
“威海比较适合建风电场。”我国著名风电专家薛珩研究员在威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威海不仅海岸线适合建设风电场,而且海上建风电场的条件也非常好。
据了解,风力发电一年可利用的小时数约为2000小时,对于风的要求为3级至8级。我市秋冬季节属于大风季,适宜风力发电。
一个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事实是,早在1986年4月,在荣成建成的3台55千瓦机组风电场成为我国第一个风电项目,但因为资金和技术制约,威海风电产业的发展长期踌躇不前。
2004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迎来了转机,国家一些相关政策相继推出。2006年,国家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其中提出大力扶持风电项目。从这一年起,中国风电连续3年翻番增长,电力巨头也纷纷落子威海,开始“跑马圈地”,抢占“风”机。而这一切的背后推手,则是风电产业能够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
“我们企业是盈利的。”国华瑞丰(荣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少波介绍,2007年7月31日,国华风电投资40800万元的一期工程39台风机全部发电成功,装机总量达到4.875万千瓦。自运行以来,国华风电一直处在盈利状态。而据了解,如今我市已有华能、鲁能、国华等4个风力发电项目陆续并网发电,均处于盈利状态。
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千瓦风电装机容量成本为8000元至10000元,是火电成本的2倍,一次性投资也比火电大约高出1倍。那么,这些风电企业是怎样实现盈利的呢?
“目前我们每年发电量大概在1.4亿千瓦,盈利1000多万元。”一家落户我市的风电项目的某风电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说,“风电本身的上网电价就高,目前已运行的风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0元左右,这其中有0.09元属于山东省政府的补贴,远远高于火电每千瓦时不到0.4元的入网价格;再就是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目前的增值税为17%,但是在足额缴税后会有8.5%的退税;还有就是来自于‘碳交易’的收入,每年大概上百万元。”这名工作人员说。
即使从长远来看,虽然风电建设成本虽远远高于火电,但因不受能源要素影响,而且后期维护和管理费用则相对较低,一旦建成也远比火电获得更加丰厚稳定的利润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