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风机设备的可靠性是海上风电项目成败的关键,由于海上风机装运成本较陆上高出许多,因此海上风机的机组故障将迅速增加项目的运营费用,增加财务风险。
据了解,国外海上5MW风机一般在岸上运行监测3年以上,并进行海上恶劣环境下的风机各参数非标准排量模拟仿真试验后,才能逐渐确定批量生产。
“欧洲各国一致强调,海上风机在吊装之前,至少要在陆地上进行1年的测试。目前国产陆上整机可利用率不到90%,海上风电由于技术难度更大,可利用率将会更低。海上风电建设示范项目应分阶段运行,开始宜小规模从近海发展。”上海电器副总刘琦说。
台风则是海上风机面临的另一重要挑战。
目前整个太平洋东海岸,只有东海大桥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而这一区域正位于台风泛滥区。2006年桑美台风登陆浙江省苍南县,经检测,最大风速为78.1/秒,其结果是,苍南风电场遭受了毁灭性打击,28台机组中的20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个风场几近报废。
华仪风能副总吴运东认为,由于我国海上风电的极值风速目前仍无法确定,如果将极值风速提高,则风力发电机组的重量和成本将会大大增加。这一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海上风电开发。
据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程师罗天雨介绍,世界上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丹麦的Horns Rev,从2003年2月开始运行,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风场80台风机总计出勤维护约75000次,即每天每台风机维护约2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盐的水分进入发电机和变压器,这些情况是以往陆上风机不曾遇到的。
因此,业内人士担心,在没有进行充分试运行的前提下,大规模上马海上风机制造项目,由于未来海上风机质量或者风电场运行成本问题,这些项目或许会受到产能过剩的威胁。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本世纪最初几年由丹麦Horns Rev和Nysted示范项目所构成的“丹麦浪潮”之后,海上风电的增长速度在2004年到2006年明显减慢,每年只有一个项目建成,其主要原因便是项目建成后人们发现,项目成本过高,开发商难以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