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机组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精准的设计,而设计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一地风能、环境等资源的深刻了解。
缺乏适应中国资源的风机
举个简单的例子,陆上风电场资源由风速、盛行风向、风功率密度、气温(包括极端温度)、湿度、风沙以及其他地理环境构成;海上风电场则还要考虑波浪、潮流、水位、海底附着物等因素,这些都是风机载荷计算、材料选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内容。
目前,国外相对成熟的主流风电机组,大多是按照欧洲尤其是北欧地区的资源特点设计的,而我国的情况与北欧等地差别很大,风机的适应性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效运行、风机寿命等都成了问题,洋风机水土不服的现象比比皆是。
反观国内的风机制造商,他们几乎全部是在国外厂商或设计公司提供主要技术和图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完全适合我国资源特点的风电机组还没有出现。
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潘东浩对记者说:“从环境因素对机组功率选型的影响来看,以海上风电为例,我国南方海域台风多发,北方海域浮冰影响严重,近海海床为三角洲、堆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淤泥、软粘土层厚,机组基础造价高。我国潮间带风电场使用2—3兆瓦机组较合理;中深海上风电机组则宜选用5兆瓦及以上容量的机组。根据欧洲风况研制的海上机组,不适合中国近海风资源特点。”
照搬西方技术没有意义
世界银行亚洲可持续发展与替代能源项目研究报告认为:“风机的研发至关重要,丹麦和英国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国外风机制造商要想进军中国风电市场,重要的工作是针对中国的风能等资源特点进行研发。同时建议中国的企业立即着手相关研究,因为只想照搬西方的技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中国必须拥有自主开发的风机技术。”(记者注:国际上的自主开发是指原创性的原始创新,我国的自主研发则还包括引进吸收创新等方面)
虽然在报刊、网站上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国内风机企业生产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机组的报道,但是真正具有“原始创新”的技术却寥寥无几。我国的自主研发体现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特点:面对国外对像航天、原子弹等这样不可或缺、战略性的技术封锁,我国集中力量总是可以研发出来并位居世界前列,而那些未对中国封锁的技术,我们总是愿意在全盘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少量改进,在长期内难以掌握其核心技术。风电等新能源技术更像后者。
研发动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