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被动“走出去”:中国风电企业出海

被动“走出去”:中国风电企业出海

2010-07-15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浏览数:9152

  1970年代始于西欧的风能,在1995年才在中国开始市场化之旅,而直到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中国风电产业的商业化市场才得以彻底爆发—短短几年内迅速成立、发展、崛起的中国风电企业,竟然开始向被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主宰的风电市场发起冲击,中国企业进步之快的确让世人刮目。

  但中国风机制造商仍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痼疾,尽管风机的发电机、变速箱、叶片等零部件已国产化,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一线企业也积聚起相当的实力,但中国风机的整体质量却仍与国际水平有一段距离,“中国风机的质量在国际上只能说还‘凑和’,同样功率的风机国外产品能比中国产品多发10%到20%的电。”一位风电业内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

  不出意外地,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受到了质疑,“国内风电企业的质量问题比比皆是,过去问题出在本国,都由国有的风电开发商埋单了,现在进军海外,第一关质量认证就不一定能迈出去。”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公司的一位高层向《环球企业家》表示了疑虑,并认为“这都是近两年风电行业过于浮躁所致”。

  实际上,在羽翼未丰时就匆忙进军高手如云的国际市场,这并非中国风电企业自信过了头,国内残酷的产业现实不得不过早地将年轻的中国选手推入赛场。

  据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风电市场2010年新展望》报告显示,从2004 年至今,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从6家急剧扩张到70多家,2010年这70 多家企业按现有规模建成后,产能完全释放将使风电设备产能达到年产3500万千瓦,而今后五年的平均市场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至多1000万千瓦。“这么搞下去国内市场肯定容不下!两年前还在培育国内市场,一转眼,形势已经变成走向国际了。”上述官员半开玩笑地说。不仅如此,国内市场的增速也在放缓,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告诉《环球企业家》,2009年中国风电装机的增速是100%,而今年到现在则只有25%。“今年国内市场增速的放缓,直接导致了今年风电企业走出去的危机感越来越强,就是这半年的事。”周涛补充说。

  这就不难理解在美国国际风能展上中国企业表现出的强烈进取心了,在羽翼未丰时进入高手如云的国际市场,中国风电企业的国际化之战该如何出牌?

  性价比,或许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制胜的唯一优势。“同样的风机,中国产品要比国外便宜25%到30%,中国产品只要质量还过得去,在国际上还是有竞争优势。”周涛分析,在商业竞争环境下,选用中国的产品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风电的价格,当然这得牺牲一些质量。

  但劣势也同样明显。“中国企业若要切入美国、西班牙等传统风电市场,这些地方往往是GE、维斯塔斯等企业一家独大,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国际巨头短兵相接,而相对于后者,中国企业是没有独步天下的拳头产品的。”因此,周涛并不看好中国企业在这些传统市场的发展。

  而如果在南非、东南亚、东欧等新兴风电市场,答案则要乐观许多。这些新兴经济体可能正是定位于中端市场的中国产品的理想之地。实际上,众多中小型的中国风机制造商已经开始深耕越南市场,2009年底,长征电气(600112)旗下的银河风电就获得了越南Mau Son风场的80 台2.5兆瓦风机的订单,总金额高达18亿元。

  尽管现在走出去的中国风电企业仍是少数,但上述国家能源局官员提醒,中国风电企业需要未雨绸缪的是,当70家风电企业都纷纷出海时,如何避免中国企业之间互相降价、互相诋毁等不择手段的竞争方式带来的中国风电整体信誉的受损。毕竟,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任何一个出口制造业中都不鲜见。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中国规模化风电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阅读下文 >> 关于酒泉风电场电力制氢可行性的探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6653&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