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的缺失是我国风电大规模并网的另一个障碍。在欧洲,很多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风电入网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只有风力发电机组满足这些规范的要求,才能允许其发的电接入电网。
“在我国风力发电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从国外引进了风电设备;但在引进设备的过程中,国内厂商往往只注重基本的发电功能,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电压控制技术、抗扰动的低电压穿越技术反而没有引进。因此,风电并网以后,给电网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迟永宁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两年,通过国内风电设备厂家的自主研发,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低压穿越的第一次测试。”
据董路影主任介绍,在WED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在东北三省进行电网吸纳风电能力的研究。在学习丹麦先进的风电并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风电并网的方法,并分析了大规模风电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这些研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修订了现有的风电并网导则并准备将其升级为国家标准,这个新标准将在今年年底颁布。“制定风电入网标准,以规范风电市场,保证风机质量,确保电网安全,将对保证电网稳定、安全地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WED项目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董路影说。
“尽管WED项目是在东北地区实施的,但通过这个项目所获得的经验,对全国各地的风电运营都是有实际意义的。”迟永宁说,“我们制定的新标准,将有助于提高风电本身的水平,对于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是有好处的。同时,我们在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加强电网的建议和电源优化的建议。”
风电规划有模板可依
风电场的规划和电网的规划步调不一致是困扰我国风电发展的又一大难题。迟永宁说:“在国外,风电领域的投资者对并网的条件是非常关注的,他们投资之前要看并网以后能不能确保电力输送出去、选择的机型能不能满足电网的要求;而国内很多企业往往只关注风资源。事实上,电网的输电能力、电网的强度等因素都与开发成本息息相关。由于电网建设没有跟上,因此很多风电场在运行之后出现了许多问题。”
“在风电规划方面,WED项目取得的一个成果就是开发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风电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标准模板。”董路影表示,“这个模板吸取了国际先进经验,不仅注重风资源的评估,而且加强了在环境、节能和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其可以使预测的风力发电量更贴近实际情况,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模板对中国新建风电项目具有科学的参考价值。目前,该模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除此之外,WED项目也致力于风能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训。“理念、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也是中丹风能发展项目不可或缺的部分。”董路影说。据她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WED项目办公室组织了一系列培训班、研讨会和宣传活动并参与一些重要的论坛和展览。培训项目还编写了供大学使用的新能源教材和职业技术培训材料,此举不仅使中丹风能发展项目的研究和技术成果被更为广泛地认知和应用,而且让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成果在各行各业以及中国公众中深入人心,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应用、传播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