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2010年9月1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装备是科技的载体。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发展先进能源装备,是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稳定能源体系的需要,是能源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促进能源行业生产力发展的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08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强调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必须紧密依托重大工程,以需求拉动研发,以需求提供市场,这是我们二、三十年来致力装备国产化的一条成功经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用来比喻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两者的关系,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如是分开管理,只能是事倍功半,中编办的三定方案赋予国家能源局能源科技装备管理职能,是此次能源行业管理机构改革的成功点之一。从实践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能源重大工程为重大能源技术装备提供了应用的平台,两者紧密结合,空冷发电设备、超超临界机组、核电装备、循环流化床锅炉、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迅速发展,以电力为例,2005年装机容量为5.17亿千瓦,今年7月已突破9亿千瓦,年均增加1亿多千瓦;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奠定,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快速增长,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
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8%,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也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增速,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发电设备等电气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一。2001年我国的发电设备产量为1300万千瓦,2008年已超过了13000万千瓦,7年时间增长了10倍。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统计,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装备制造大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在世界的排名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约1120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远低于美国,仅比位列世界第四的德国高1000多亿美元;2007年约15186亿美元,超过日本,追赶到了世界第二;2008年达到20167亿美元,进一步超过美国,以产值计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
(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能源装备行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设备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力的保障了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国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成套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国产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顺利投入运行;成功建造了14.7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三)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批重大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我们初步实现了“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的目标,目前在建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综合国产化率可达80%;特高压示范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90%;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的比例已超过80%,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由“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折。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统计,2006年之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高于出口,形成了巨大逆差,不少重大技术装备依赖国外;2006年进口和出口基本相当;从2007年起,出口开始大幅度的高于进口,2008年装备制造业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60%以上。以发电设备为例,近年来出口数量高速增长,2009年出口机组容量达1648万千瓦。
(四)产品结构得到改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一重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重工·起重)等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增长。一重集团以前的产品以冶金和矿山装备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冶金和矿山装备的需求严重萎缩,但企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原因就在于通过前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结构调整,核电设备的旺盛需求弥补了传统产品的下降。几年前,风电市场开始启动,东方电气和大连重工·起重抓住机会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的龙头,在国际上也进入前十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五)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