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国企的最低报价竞标书中,最低价的报出建立在盈利期长达20年的基础上,而且在工程预算中并没有算入光伏电站将会面对的折旧、损耗、故障、人工检修成本等因素。
“这个报价只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实现盈利的可能性,但是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光伏电站的建设来说,投产只是刚刚开始,后面的路很长,不可能存在最理想的状态。”该人士称。
这样明显的不计成本的出价,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忧虑。阿斯特董事长瞿晓铧向本报记者表示,光伏市场的“资本驱动的现状,和同质化竞争”让他感到非常忧虑。而施正荣更是举出了“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的例子来形容民企和央企的竞争。
更多的光伏企业高管则表示,近期对于他们来说,国外火爆的光伏市场将成为他们的发展重点。但最低价中标带给光伏制造商的压力却也已经在国外市场显现出来。“现在在国外的谈判桌上,外国厂商也开始不断的压价。他们的逻辑是,既然国内报出了这么低的电价,说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还存在压低的空间。”前述相关人士表示。
不惜赔本抢占市场
在光伏行业忧心忡忡的同时,光伏第二轮招标的一幕又在首轮海上特许权招标的投标现场重现了。
同样是在上周,首次100兆瓦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启动,十多家中央企业捆绑众多风电设备制造厂家,在北京打响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竞标战。
在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四个海上风电项目的竞标中,刚在光伏电站项目中投出7个最低价的中电投,又爆出0.6101元/千瓦时的超低价。除中电投外,国电电力、大唐发电、华电国际、中广核风电等多个央企旗下新能源公司也报出多个0.6-0.7元/千瓦时之间的价格。
而据前述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预计的海上风电价格应该是陆上风电价格2倍。而目前我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即上海东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则为0.978元/千瓦时。
虽然海上风电似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元年,但到目前仍没人能说清它在风电总量中应占的比例有多大。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透露,政府将根据本轮投标的结果来测算市场是否可以承受海上风电高额的电价,再最终决定海上风电在风电发展比例中,所占的比重到底将有多大。
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于,发展海上风电无疑需要远大于陆上风电的投入,其产出是否值得?但是这个问题显然并未被参与竞标的狂热的国企重视。资料显示,在两轮特许权招标中持续发力的中电投,是目前五大电力集团中在新能源领域投入最少的集团。其抢占市场的驱动性溢于言表。
特许权招标模式待考
超低价在新能源特许权招标项目中一再的被报出,使得迟迟未出的光伏上网电价的出台时间表再次模糊起来。
李俊峰表示,最低价不断的出现,让相关部门也摸不清市场的底线到底在哪里。“也许只有当这些招标项目都做出来之后才能知道。国家也可能会通过更大规模的特许权招标来继续探底市场价格。”
其具体的途径与当年风电出台上网电价的途径相同:通过多次招标,主管部门将摸清光伏市场真实的价格底线和生产状况,从而为下一步正式出台光伏上网电价打下基础。
但是,据施鹏飞介绍,由于此前的风电特许招标机制,五大国有发电集团发动了几乎不计成本的风电场“圈地”运动,使得除了第一轮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所有招标军成了国企“价格战的战场”。而价格战的直接后果,就是目前近40%风电项目无法入网的现实。
而这个恶性循环的前半部分在目前的光伏招标中,随着超低价的一再爆出,也越来越明显。
这个趋势在甘肃敦煌项目中即可一窥究竟。据前述业内人士介绍,2009年6月定标的敦煌10兆瓦并网项目原定应由2010年6月即投入使用,但是目前已过数月,该项目投入发电量仍低于项目应有的发电量50%。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该项目电价过低,而国外市场火爆,导致项目买不到需要的组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