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核心技术在国外,如何及时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消化吸收国产化,也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企业求生存的当务之急。有研究表明,经国产化的风电机组,价格可比同类型进口机组降低 10%~20%。
“但很多核心技术引进不来,只能靠自己开发。”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介绍,至今中国未能像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一样,建立起专业的国家级新能源研究机构,高校学科设置也未跟上新能源高速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大投资。”
法规配套面临挑战
而对周凤起而言,他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风电的持续发展,10年后中国可能拥有上亿千瓦当量的风电机组,而“靠天办事”的风电却有着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再加上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通常远离风电负荷中心,大型风电项目通常建立在电网薄弱的边缘地区,凡此种种,都给风电并入电网,以及其后的调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上亿千瓦,是人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风电容量,如何与这么大容量的不稳定电力进行配套,是未来电网建设的一个挑战。”周凤起说。
如果说电网配套还是一个技术问题的话,那么,与风电发展相关的法规配套问题,则是一个市场问题。处理不慎,可能全盘皆输。
为了扶持本土风机产业,国家发改委曾出台文件,要求风电场建设中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
但这一政策并未扭转外资企业主导中国风电设备的局面,国际风电制造巨头纷纷在华建厂,以适应政策需求。这样的“国产化”,并没有将核心技术送到中国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