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售后服务上的劣势,不能跟上中国风电市场迅速变化的步伐也是导致国外品牌风机市场份额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风力发电市场的日趋成熟,机组大型化成为发展方向,而且在低温型、防风沙、防台风等特殊要求方面,本土风机企业比较适应国情,外资企业则做得不够到位。
早在2006年,华能新能源就提出,希望加大在Ⅲ类风场使用的风机的叶片。但许多国外制造商认为在中低风速带,小型风机更为适合。“他们当时的主流产品基本都定位在1兆瓦以下。”杨校生补充说。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显然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据介绍,国内企业仅通过一年多时间就将风机的叶片从77米加长到82米,进而延长到88米,使发电量增加了10%~15%。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主流的风机规格在1兆瓦以上,2008年能够量产1~1.5兆瓦风机的国内主流制造商有十多家,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还是零。
杨校生强调说,不是外资制造商不具备生产大型机组和特殊机型的能力,而是他们的决策层比较保守。“很多国外制造商对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估计不足,他们根据中国的发展速度来设定其目标市场占有率,进而决定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但中国的风电发展速度也许是他们预计的10倍甚至更高。”
“贸易交流要从文化交流开始,学习本土、融入本土、理解本土才是贸易的先行。”杨校生最后指出,“中国的风电市场是发展的市场,国外设备制造企业应该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潮,快速变化、积极开拓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