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耀:我们在满发时候也遇到限发情况,可能都在30%到40%。
30%-40%的电发不出去,一度风电就是5角4分钱,这对企业来说确实是不个小的损失。眼看基地其它项目陆续上马,张华耀一度担心情况是否回变得更糟糕,但是没有想到情况很快出现了转机。
张华耀:750投运以后,这种现象有所改观。我们限发的比例在7%到8%之间。
张华耀说的750是指和风电基地同时规划建设的还有一个750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去年年底工程完工之后,电厂能发多少点,电网就能往外输送多少点,很少再有风力合适风机却不能转的情况了。
李建华 甘肃省酒泉市委书记
李建华:这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建设起来,远距离地输送成功了。这个不仅仅是国家的第一个,而且在世界上这样大规模地发展风电,大范围地远距离地输送,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座。
在风电场采访的时候,大家告诉记者,风电因为每天的风量不确定,发电量也不稳定,给电网带来的冲击也比较大,所以风电还有一个说法,被叫做垃圾电。
张华耀 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华耀:现在平均风速是3.14米,风机刚刚能切入运行,可是还不足以来发电。风资源都不在我们能所控制之内
采访的时候记者了解到,专家已经为酒泉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而且他们还在当地试点一项我国国内首创的新技术,就是利用风电和光电之间的互补性来形成平衡。
郭家宝 上海电力(4.42,0.03,0.68%)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郭家宝:风力发电往往是白天发的电少,而晚上发的电多,光伏是有阳光就发电,基本上在白天发电,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一定的天然互补性,但不是说合在一起就好了,因为它的波动性还是非常强的,需要我们用另外一种技术,也就是储能的技术,用这种技术进一步来优化它。
小丫:在有些地方,比如说风能发电就面临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出来的电送不出去,但是我们在采访当中了解到,在甘肃好像没有这样一个制约,这是为什么?
陆浩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陆书记:一开始就提出来是发展大产业要融入大电网,这方面实际上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大力的支持,应该说国家电网,我们现在已经投入运行的,整个贯穿河西走廊的,750千伏的双回特高压输电电瓦几乎和我们的风电场是同步建成的,所以现在它的送出,特别是第一期的550万的送出应该说是没有大的问题, 实际上作为我们在电网的末梢,现在的消纳能力比较弱,还应该要考虑比如说发展储能技术,或者是也可以把一些高耗能、高载能的产业,这样就争取电能在当地多消纳一些。
小丫:当地办一些高耗能这样一些产业,大家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高耗能的产业相伴的污染也是大的,如何在环境这一方面有新的举措?
陆书记:因为高耗能一般都是能耗高,如果工业再不先进,一些传统产业污染排放可能也比较高,另外发电本身就是一个消耗大量的化学资源,对大气造成污染,但是现在如果说在河西把先进的、高技术的高载能产业,实际上正是发挥了新能源本身的优势。所以从产业布局上来讲,比如说在缺电的地方,这些产业逐渐就要向电能比较丰富的地方进行转移,实际上也是一种梯度转移,实际上我们甘肃能源这方面优势比较明显。
小丫:但是这个风能有它的特点,风忽大忽小,所以好多人就说风能产出的电有些时候不稳定,也有人叫它垃圾电,但是在甘肃我们就发现这一点并没有形成发展的制约,甘肃是怎么做到的?
陆书记:如果电网是强有力的,是健全的,特别是风力发电占整个电网当中的比重比较小的时候,电网有强大的调风的能力,所以应该说还没有大的问题,到“十二五”末,我们规划整个上到1700万千瓦。风电的规模增大了以后,特别是它整个电网里头比重很大的情况下,确实要考虑它的调风电源的建设,包括刚才这个片子里边说到的风光互补的问题,实际上风光可以互补,风火也可以互补,风电和火电的互补。
主持人:有首唐诗我们都很熟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就是甘肃气候严酷。然而,我们看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这些清洁能源新项目,把风灾变成了风能,一座陆上三峡初现雏形。“十一五”期间,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完成,甘肃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但开发风电场还仅仅是风电产业的一部分,怎么让风电项目带动甘肃经济整体提升?这中间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稍后我们再来看看。
主持人:甘肃所在的河西走廊,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现在甘肃力图把它打造成一条风电走廊、绿色走廊,“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继续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可是,这个绿色蓝图如何突破一系列现实瓶颈呢?看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为我们答疑解惑。
雒兴明 甘肃省玉门市委书记
雒兴明:没有破坏性的风速,三到四级的风,每天我们都要看天气预报,我们叫风车转转,财运滚滚。
时间倒回两年前,雒兴明正在急着为玉门的发展找出路。作为一个因油而兴的城市,玉门市随着当地石油资源的枯竭,在200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传统支柱产业衰落,经济发展失去动力,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让雒兴明眼前一亮,
雒兴明:玉门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年是8700个小时,我们有8085小时都有四级以上的风,所以说它风力资源非常富集。
于是雒兴明和玉门的市领导们到全国各地招商引资。而和他一样认准了风电发展这条路的,还有瓜州市委书记李丽。
李丽 甘肃省瓜州市委书记
李丽:围绕风力的发展,怎么来把装备制造这个产业做起来,让它落户瓜州。
经过努力,眼看招商的事有了些眉目,有企业甚至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李丽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李丽:李丽,我是李建华,装备制造必须放在九泉,你们要考虑,如果瓜州做,玉门做,肃州区也做,你蹬一块,我扯一块,其中产业肯定作不大。
这个电话让她一下掉到了冰窟窿里,半天没能缓过神来。
李丽:真是到嘴边的肥肉,有些企业就准备开工建设,我当时还企图辩解,大概说了几句什么,最后李书记说:“就这样,我还不相信,一个市上还管不住县上。”
和李丽当时同样在矛盾中挣扎的还有玉门市委书记雒兴明。
雒兴明 甘肃省玉门市委书记
雒兴明:因为我们各县市,都是分灶吃饭,每个县有每个县的既得利益,有的企业才能有税收,有税收才有地方财力,向上汇报,李书记不同意,不汇报,我们的干部群众不同意,说是你这个市长怎么当的。
而李建华的强硬也是因为他有更多的考虑。
李建华 甘肃省酒泉市委书记
李建华:工业化他有工业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它有规模,第二个,要有科技含量,第三个,产业链条有可能延伸,第四个,配套服务能够跟上。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以县委单位来做,那么有些事情只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全国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场,有4个都在酒泉600-800公里的辐射范围内,这为酒泉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要抓住这个机会,必须把各地的规划放在更大的盘子里,通过先期的合理布局,集约引强,才能打造成为辐射周边的装备制造基地。
李建华: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是一个利益和一个理性决策的博弈。
李丽是个倔强的人,虽然迫于压力把装备业让了出去,但她特别不服气,隔三岔五上肃州工业园看看。
李丽 甘肃省瓜州市委书记
李丽:看它到底动起来没有,它的速度快不快,不要让我们放弃了,它又很慢,看完以后,觉得真是没想到,放在这还真是能够可能比放在瓜洲,想象一下肯定好得多。
酒泉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经吸引了17家风机整机和风叶制造的龙头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2009年产业园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中的企业也深刻体会到集约生产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杨洪忠 中材科技(43.40,0.40,0.93%)(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洪忠:我们一有关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可以更好保障各家的生产。
2010年底,酒泉全市风电装机550万千瓦,占全国当年风电总装机量的13.5%,累机发电量45.5亿度,占全国风电发电量的9.1%,上网电量44.3亿度,发电销售收入23.9亿元。沿312国道几百公里的黑色戈壁滩上,一路都是这样的白色森林,河西走廊的陆上三峡正在成形。
小丫:甘肃的风大,但是甘肃的风能发电也是走在全国的前面,不过大家有一个担心,就是目前按照现在财税体制,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从风能发电当中产生的效益直接进入它的这个地方的财税,进入它的财政,这会不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对于风能发电的投入?
陆浩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陆书记:增值税改革以后,确实出现了这个问题,它的销售税收可以拿来抵扣它的进项税,包括设备的采购。风电因为设备采购这一块占的比重还比较大,所以这样的话几年才能把这个扣完,所以在这前面几年,税收确实是比较少,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长远看,风电服务期一般在20年,甚至25年以上,按现在的规模一年大概少收10个亿,但是你要五年、七年、八年以后,这个规模更大了,那个情况对地方财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发展带动不仅仅是一个税收,像就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实际上它间接地也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给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清洁能源,这样也增加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当然从另一个方面,也希望国家比如说在税制上做一些调整,确实要保护和支持在风能资源好的地方发展大型风电场的积极性。
小丫:现在国际上的大环境,还是国内产业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新的模式都是要用清洁能源,在“十二五”期间,甘肃就这一点上有怎样的一个规划?
陆书记:我想1700万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了,如果国家需要,有这方面的需求,甘肃还可以多搞一些,这个没有问题,另外,甘肃太阳能光伏发电,这个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现在在建的就有100多兆瓦,建成的已经有20多个兆瓦已经并网发电了
小丫:可能随着这样一个发展,河西走廊的名称要不断改变,河西走廊变成河西风电走廊,然后会变成河西能源走廊?
陆书记:是,我们就是提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河西的新能源走廊。
小丫:河西的新能源走廊,我们期待着。
主持人:风力发电场组成了一道道绿色风景线,这对数千年来经历过无数刀光剑影的河西走廊,也是一次命运的转变。“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许多绿色指标,两会代表和委员有哪些建议呢?一起来听听。
刘永忠 人大代表 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
刘永忠: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比如说,大力地发展秸秆发电,国家在财政补贴上面,适当地要向生物质发电的企业要倾斜,给它一些补贴。
李静 人大代表 四川省眉山市市长
李静:我觉得国家要对这个出台产业的引导政策。比如说对太阳能发电,因为它的成本比较高,就成本而言,它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这个必须对它进行价格补贴。
李汉宇 政协委员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李汉宇:对水电企业,它的增值税的减免,希望国家给一个统一的税收政策,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再生能源的利用,要强制使用,优先购买。
主持人:提到甘肃,我们首先会想到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戈壁茫茫,风沙滚滚似乎就是甘肃的写照。然而,正像我们节目中看到的,清洁能源异军突起,给甘肃经济起飞,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跳板。这里风力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发展清洁能源的条件得天独厚。不过,甘肃省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风电场资源,更向清洁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延伸,向上发展风电太阳能的装备制造业,向下承接东部地区内迁的高能耗产业,把清洁能源产业价值链拉长,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绿色财富。传统发展模式离不开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大驱动力,我们期待正在甘肃上演的这场绿色跨越,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主持人:两会期间我们栏目也开通了跑两会的微博,欢迎发来观点和意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微博互动,一位名叫罗灿银的网友说,我在甘肃学习工作了近二十年,关于那里的大风,有说不完的故事,现在建设陆上三峡,终于让甘肃的风不再白刮了。另外,一个名叫黄河的网友说,两千多年前,甘肃见证过丝绸之路的繁华,发展绿色能源基地,将让甘肃重新找回当年的辉煌。还有一位名叫路边风景的博友说,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希望国家能加大科研攻关力量,把成本降下来,让大家用上便宜的绿色能源。感谢这些博友的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