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下,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经从2008年高点的7000元/千瓦下降到了现在4600元至4800元/千瓦的水平,已有企业出现亏损。
东兴证券分析师周宏宇则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未来的市场竞争看得更为残酷。
“目前,风电设备制造市场的前五家龙头企业产能已基本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其他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周宏宇说道,预计2到5年内行业将进行洗牌,届时,整合后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可能不超过10家。
“受制于人”导致大而不强
除了产能过剩,缺乏核心技术也让国内众多风电设备制造行业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局之中。
“去年国内26家风电装备企业共花费7.5亿美元采购国外的风电装备关键部件,其中主轴轴承等部件几乎都要进口。”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拴昌表示,核心技术缺失导致关键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外方手中,产业扩张受制于人。
据悉,轴承、电控系统等供应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内企业还无法大规模自主生产。因为供货时间、周期无法保障而影响生产进度,从而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张。当国外供应商抬高价格的时候,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另外,由于一些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进口,我国每生产一台风机,要支付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如果未来大批量生产风机,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发展成本将是巨大的。
针对有些企业动辄投巨资抢食风电蛋糕,业内人士告诫,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市场蛋糕面前保持理性,避免在产能扩张上进行盲目投资。只有掌握引进技术、拥有自己的新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具体到山东,黄鹏建议,首先要做到起点高,重点抓好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核心企业,并将山东省风电装备产业联盟做成一个开放式的联盟,多引进省外好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才。
“做到这几点,山东省风电装备制造业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黄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