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华林介绍,国内风力发电电价主要采用招标和核准两种模式。所谓招标,指的是始于2003年,至今已前后进行了五期的风电特许权招标。由于前四期“低价者胜”的招标方案,竞标企业争先压价以获取风力发电资源,导致特许权项目出现了恶性低价的竞争局面。据了解,第一、二期风力发电特许权招标明确规定承诺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结果实际中标的价格远低于合理价格,甚至出现了0.382元/度的极低夺标价格。李华林表示,按照这个价格,项目很难收回成本。
颇受关注的第五期风电特许权招标和以往有所不同,采用“中间价”模式,即出价更接近竞标企业平均价的得分更高。虽然最终的电价高于往届,但由于国内大的电力公司还在互相压价,因此还不是非常合理的价格。
而《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规定:“5万千瓦及以上风力发电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或审批;上网电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电价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也就是说,竞标价是国家制订风力发电上网电价的重要依据。这样,风力发电上网电价目前的低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既然风电项目如此难赢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激烈地争夺风电项目呢?李华林向《能源》杂志记者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准备应对可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所谓“配额制”,即国家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强制要求火电企业相应配备一定的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发电额。而在各类新能源中,风电技术相对完善,所以待上马的风电项目成了各火电企业争夺的香饽饽。二是对于风力发电定价更好的预期。拿到风电项目的企业若是能苦熬到全行业亏损,国家毫无疑问将调整风力发电定价办法,风电产业又将变得有利可图,而这些风电项目也将苦尽甘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风电场项目的建设正逐渐集中于大型国有发电企业的手中。实际上,纵观前五期风电特许权招标,可以发现,在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后,参与竞标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是国有大型发电企业。数据显示,包括五大电力集团以及神华集团在内的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的风力发电企业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全国超过60%的风力发电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