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新增装机比2009年下降了6.2%。中国新增装机虽然高达1892兆瓦,同比2009年上扬了37%。看似新增装机量仍在上扬,但相对于2007年~2009年新增装机增幅(最高时达到157%)已有明显的下降。
按照中国风能行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新增装机量可能为2300兆瓦,要比2010年略高22%。也就是说,2011年的新增装机量低增幅,将结束继2006年以来中国风电市场高增长的神话。中信证券的观点是,今后3年内,新增装机需求的复合增速将维持在20%左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倒是感觉,风机市场增速的下降,纯属正常,“投资者都会期待风机企业连续高速运转,但没有哪个行业能做到。前几年风机增长得太快了,现在缓一缓也未尝不可。”
竞争惨烈
风机新增装机量下滑,导致销售收入难以再创增幅新高,这是目前风机行业的一大困境。两大风机公司现在还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
今年第一季度,金风科技2.0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7%,而华锐风电也仅微增1%。陶刚认为,净利润的下降与目前剑拔弩张的行业竞争有关。
现有国内的风电整机厂商近百家,虽然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等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在2010年已有57%之多,市场集中度相当高,但是联合动力、明阳风电以及上海电气、维斯塔斯、歌美飒等中外公司的追赶速度也非常快,其中一个绝招便是降价。
就在去年,某个开标的风电项目已有厂商报出3800多元/千瓦的价格,但这仅是个别现象,“去年整体的风机报价,还是维持在4000多元/千瓦。”陶刚指出,从今年开始可能各企业的日子将不是很好过了,因为估计市场行情会在3000多元/千瓦左右。他指出,短期内可能不太可能看到行业整合的问题。
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琦也曾提到,现在1.5兆瓦的风机价(3600元到3700元/千瓦)已跌至高峰时期售价的一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内部人士告诉本报,其实不少国内风机厂确实可以报出一个低价,但这种低价所带来的恶果,是随后的服务及维修都不能完全到位。因而,对风电场投资方来说,总投资成本有可能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因为中国目前风机行业仅仅发展了4到5年,有些廉价风机还需要运转一段时间,才可能看出其质量好坏。所以暂时来说,低报价的厂商,也是存在一定优势的。
维斯塔斯公司中国区总裁唐玛勒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始终会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在其他国家已安装了数十年的风机产品,其主要部件仍然没有换过。”
除了竞争者太多,各企业都在不断压低报价之外,电网的接纳能力恐怕也不容忽视。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就认为,目前风电配套的补偿及储能机制都还不够完备,国家电网规划的2015年可接纳风电也只有90G瓦,现在已装机45G瓦,其中31G瓦并网了,因而风电接入的瓶颈还是存在的。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对媒体表示,即便是已并网的风机,也可能会发了电但上不了网,因此风电场确实需要加快建设电网配套工程,而且地方规划也应该更加有序。
事实上,就风电接纳的问题,各个省份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如内蒙古就在一些地区如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引入了耗电量大、对电流稳定性要求并不是太高的工业,如电石、合金等,消纳了部分风电。此外,内蒙古也在研究如何将风电不并网且能直接利用的办法。其他一些省,则可能更需要将风电对外输送才行。
陶刚表示,随着国家智能电网的推进,今后风电的接纳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国家电网今年3月就宣布,到2015年,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实现接入风电1亿千瓦和5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目标。
“蓝海”在哪里?
风机新增安装量的增长势头正在下降、竞争局面难有改观,都将制约风机企业的进一步壮大。那么,国内风电企业能否寻找到其他的“蓝海”呢?
海外市场显然是各风机厂商极为看重的“蓝海”之一。尽管中国的风机增幅会维持在20%左右,但估计丹麦及英国等极具风电潜力的国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预计上述两国的风机增长高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