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中国风电不能承受的“低电压穿越”之重?

中国风电不能承受的“低电压穿越”之重?

2011-05-18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浏览数:2759

  杨俊乾则认为,虽然某些机型的确通过了电科院的低电压穿越测试,但并不代表每台机组都能满足同样的要求。

  “不是我们不达标,是标准不够合理”

  “比起电网,我们的话语权太小了,所以责任都往我们头上推。”

  “不能否认有部分机型通过了低电压穿越实验,但是在机组上没有体现。其实说白了,是钱的问题。”一位近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风电场运营商对本报记者表示。

  瑞银证券董事、电气行业分析师戴骏对本报记者表示,采用直驱永磁技术的风电机组由于本身具备离网的自我保护功能,低电压穿越改造技术简单,成本较小。而一些采用其它技术路线的机组可能会面临高昂的改造成本。

  “因为这不是加一个模块就解决的,之中很复杂。比如你加进了电阻,就要考虑散热,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个系统工程,也是风机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戴骏说。

  来自中国风能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近八成的风机都不是直驱永磁型,按戴骏的说法,这意味着近八成风机的改造难度较大。

  据戴骏测算,如果按照每台风机增加45万元改造成本来计算,一台1.5兆瓦的风机成本将上升10%。而一位国内排名前三的风电运营商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近年严重的弃风现象,已经使得风电产业的利润率由最高时的12%以上下降到10%以内,关键设备成本10%的增加对他们无疑是不小的包袱。

  然而,原因仅此而已吗?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事情的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来。

  “花不花钱是一回事,该不该花是另一回事。不是我们达不到标准,是标准不够合理。我们本来就对新国标很有意见。”“2·24事故”之后,一位风电业人士急切地对本报记者表示,“电监会的事故报告也几乎全部把板子打在设备商身上。撇开电网自身的短路故障不说,第一次电网低电压时,是有一批机组没有实现低电压穿越,但是之后继电保护为什么没有及时启动?为什么又高电压了?高电压也是我们的责任吗?再有,我们国家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借鉴了欧美的标准,可是这些国家的风电消纳都接近网端,而我们是大风电基地,远距离传输。改造都要花钱,那是要求每台机组‘穿越’更具经济性,还是风电场和电网统筹规划无功补偿更具经济性?比起电网,我们的话语权太小了,所以责任都往我们头上推。”

  对此,电力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周孝信对本报记者表示,电网比较强的时候系统对无功补偿的要求并不高,而电网弱时则相反。“国外的风机电压跳了不一定会升到那么高,但是电网比较弱引起电压波动是必然的。”他表示,在风机脱网之后,由于负载被切除,电网电压会波动,如果想抗扰动,的确可以在电网侧加一些无功补偿的设备,也可以在风电场做一些无功补偿。

  “‘由谁来补’很重要,因为其实要单纯地实现‘低电压穿越’不脱网很简单,难的是实现‘低电压穿越’标准中对‘风机不脱网的同时还要发送无功功率’的要求,这一块要求高了对成本影响很大。”秦海岩对本报记者表示。他还提出,其实几起事故之后出现了高电压的情况,可能和无功补偿过量造成“容性无功倒送”有关,也就是说,没有针对性地一味提高机组“低电压穿越”要求可能反而会对电网造成更大的扰动。

  是电网的问题还是机组的问题?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窥见一斑,同时拥有电网和风电业务的法国电气企业阿尔斯通集团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部副总裁Laurent Schmitt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目前欧洲对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也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主要是因为“低电压部分不好控制,不好测量。而在很多风电比例没有达到20%的地区,风电并没有对电网造成很强的扰动。”

  而前述国外风电场运营商对本报记者表示:“我认为这个标准没什么好讨价还价的,并网的门槛是重要的。打个比方,就像酒后驾车很危险,我可以在马路上设置隔离带来减轻这种危险。但不是说所有喝了酒的司机都能开车上路。”

  冰山一角的背后

  每一项并网标准的制定都是设备商、风电场业主和电网三方的博弈,而且各地都有各地的特殊性。

  其实,各方推诿的背后恰恰是我国风电并网所遇的一些困境。

  一方面是风电的投资冲动和电网的动力不足。

  “虽然国家电网在很多问题上是很强势,但是我认为在风电并网这个问题上他们有苦衷。”一位南方电网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她表示,虽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将风电与火电收购电价的差额补贴给了国家电网,但是并没有考虑两者质量的差异。“风电的发电小时数肯定小于火电,那么铺设线路的利用率就低,其投资回报率也低,更不要说还要再加上强化电网的二次设备。电网也是企业,也要接受经济指标的考核,有什么动力去做这件事呢?”

  而一位海外的风电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国内和国外风电接入很明显的差别是电网对风电场的选择权和风电接入项目的建设周期。他表示,在国外,电网如果认为风电场达不到标准,可以选择不参与项目,但是在国内,“风电场达不到标准,地方政府也压着电网公司接入。”同时,国外一个风电场从规划到接入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而国内常常一年就完成了。

  “中国风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是电网设施薄弱的地方,如果不进行电网的强化,接入了也是流于形式,而实现不了经济性。必须要让电网公司有自主权来决定接入还是不接入,而不是国家指令性地说要全额收购,因为硬性地强调电网公司是否执行,电网公司不得不执行,不得不接入,就难免流于形式。”他说。

  多位受访专家对记者表示,我国电网目前主干道式的结构也决定了其对继电保护的要求更高,因为“分布式的系统其风险是分散的,反之风险则是叠加的。”

  另一方面是全国统一规划的缺乏。

  一些风电人士对三起事故之后,电监会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风电场安全管理 有效遏制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频发的通知》中要求做好的六方面工作表示不满,称风电入网过程中的抗扰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通知》中仅强调机组的低电压穿越和电场的无功补偿功能,却没有涉及电网改造的部分。

  而来自英国的风电专家余健博士表示,这种说法确有其合理性。要求每台机组具备何种程度的低电压穿越功能,以及在接入端或电网装无功补偿的模块的确是一个值得通盘考量的问题。“也许在接入点做补偿模块并不一定比在其他地方由电网统筹规划要好,但是现在全国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要电网集中消纳这个提法并不现实。”所以尽管国情不同,中国只能参考国际通用标准,也就是“谁污染谁治理”。据悉,余健所在的公司自2007年就和国网开始了入网标准方面的合作。

  而Laurent Schmitt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哪个环节补偿最合适是一个值得全球风电产业思考的问题。“每一项并网标准的制定都是设备商、风电场业主和电网三方的博弈,而且各地都有各地的特殊性。连同时开展风电和电网业务的阿尔斯通也常常为此‘部门打架’。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全局的视角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经验问题。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中国风电设备产业渐失定价话语权
阅读下文 >> 内蒙古风电追风——“十二五”超三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9450&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