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由于中国能源分布远离负荷中心,为缓解中国煤电油运的突出矛盾,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走了一条与欧美截然不同的路线,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使得输电网侧的智能电网相关技术在中国率先突破和大量应用。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800千伏四川向家坝—上海直流特高压示范工程相继建成,南方电网云南—广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
“在输电侧,中国的特高压远距离输送的能力、数字化控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胡学浩表示,“但是,中国在配电领域就大大地落后了,AMI(高级量测体系),美国覆盖率6%,AMR(自动抄表系统)美国覆盖了30%,中国几乎是零。”
从衡量一国电力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年停电时间”来看,2009年中国平均为每户9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背后的实质是,“电力公司还是管理者的姿态,用户也没有停电要求补偿的意识。未来配电领域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胡学浩认为,智能电网侧重输电还远远不够,未来5年,技术重点必须逐渐转移至配电、用电领域。
研究员王凡表示,长期来看,智能配用电建设的热点可能将多于智能输变电。
对此,国家电网智能电网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其牵头制定的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8个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轻重之分,只是相比之下,配用电端的智能化程度低于输变电系统。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未来可能会对配用电的智能化建设力度更大一些。
标准之惑
今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第二批12个试点项目,内容包括“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智能用电小区/楼宇试点工程、多网融合试点工程”等,试点更加注重于提高电网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然而,在示范工程如火如荼立项、实施的同时,由标准问题所带来制约却日趋凸显。
2010年6月,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正式发布。但上述标准却不是行业内惟一标准。目前,南方电网也在致力于对智能电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并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炉。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智能电网标准均不是国家标准,且同国际标准的对接尚存阻力。
就智能电表领域而言,目前国内有等多家企业涉足生产,但“基本上还是根据地方的试点项目度身定做的,不是一个通用智能电表。在其他项目使用和出口中,还要面临标准统一问题。”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电力产品部新能源产品经理赵天意表示。
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接管菲律宾电力公司后,希望推广中国国标的智能电表,但是菲律宾倾向于美国的智能电网标准,中国产品的出口即面临阻碍。
对于设备制造企业,未被统一的智能电网建设标准意味着难以预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