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的“压力”
“以三一集团的经济实力,三一电气完全没有必要耗费这么多时间,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三一电气内部一名高管透露,如果让集团再做一次选择,结果可能也有所不同。“那样我们就能跑得更快些。”
抱有这样“取巧”想法的企业其实不在少数。在国内,多数风机企业都是以购买图纸或者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迅速做出样机并量产;在国际市场上,GE等巨头也是靠着不断地收购来扩张自己的风电版图。
更主要的原因,是零部件生产的投资很大,但风电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比较大。“自己做叶片,至少需要建设高大的厂房;生产齿轮箱,至少要购买设备。”前述高管补充,“目前三一在齿轮箱生产上已经投入了3个多亿的设备。”
但吴佳梁在这个问题上却近乎于“偏执”,“即使是塔筒都有它的技术含量,一个完整的产品应该是从基础开始。”
在很大程度上,吴能够保持这种对于技术的追求,得益于三一集团在背后不断给予的资金支持。“包括零部件的投资也都是来自于集团,我们只需要去向集团要钱,集团可以想办法融资。
2010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亿元。其中,三一重工(600031)(600031.SH)的营业收入340亿元,净利润约56亿元。
不过,虽然“背靠大树好乘凉”,三一电气也有外人难以体会的压力。有消息人士透露,因为一直没有盈利,业内曾一度传出三一集团已经投资到“手软”,想要卖掉三一电气部分股份,而也有投行表示愿意收购。吴佳梁否认了这个传言,但他也坦诚,经营的压力很大。“眼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但我们应该就快有利润了。”
三一电气营销公司总经理王中炯证实,尽管在国内市场惨淡的上半年,三一也拿到了800兆瓦风机的订单,这约相当于500台的1.5兆瓦风机销售额。但这在吴佳梁看来还不够,“今年的目标是30亿元的销售收入。”
看起来还颇有些“大胆”嫌疑的,是三一的另一项计划:跳过3兆瓦到5兆瓦之间的中间产品,直接生产6兆瓦和10兆瓦超大型风机。“为什么不能直接做大的?反正技术能力已经达到了,而且做大也更经济。”吴佳梁回应,“我们需要跨越性的去做一些事,也要敢于突破。”
但他却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敢于突破,有时候,甚至显得“保守”。绝对不看好直驱永磁风机是例证之一。尽管国内如金风科技、湘电股份、东方电气(600875)(600875.SH),国外如西门子、歌美飒、GE等都打算或者已经投入精力研究直驱永磁,但吴佳梁还是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存在潜在的风险。在他看来,与永磁铁在交变温度和疲劳使用下的不确定性相比,稀土价格暴涨所造成的风机成本高企倒成了次要问题。
管理模式痛变?
在很多时候,吴佳梁对于技术路线的“偏执”,也会引起他和麾下各部门的老总们激烈的争吵。
“凭什么你说了算,我说的就不算?”每次当吴佳梁暴跳如雷的拍着桌子叫嚷时,自动化公司总经理曾赣生总是回答他,“因为我更专业。”
实际上,为了能更深刻的把握风电行业,三一电气从哈电找来做了20年火电电机研究的马贤好担任电机公司总经理,自动化公司的总经理曾赣生以前任职于华为和艾默生。叶片、增速机、整体公司的负责人则是从集团内部择优抽调。
此外,三一电气还在公司内建起多个研究院,培养专业研究人才。除了5个子公司分别设有相应的研究院,还成立了整体研究本院和海上工程研究院。7个月前,三一还找来美国人Behzad Bigdeli,由他组建欧洲研究院,专注于国际前沿大兆瓦风机技术研发与国际认证工作。Behzad Bigdeli曾在维斯塔斯位于丹麦的研发中心任职。
不过,即使面对着这支专业的研发队伍,吴佳梁的“偏执”也没有丝毫的“收敛”。
“吴总的控制欲很强。”多名三一高管均这样表示。但这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毛病”,在很多事情上,毛中吾也是事必躬亲。作为三一电气的董事长,毛甚至要亲自拍板三一在即将到来的北京风能展上的参展方案。
“三一的企业文化就是领导文化。”一位高管说,“做企业,尤其是民企确实需要‘独裁’,这样效率才会高,但是没有流程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他认为,这样的领导文化在初期可以立竿见影出效果,但是长远来看,“光有老板拼命还不够。”
尽管三一集团旗下已经有三一重工、三一国际两个成功过的案例,但仍有人认为,从管理上讲,三一电气的管理模式与三一重工的管理模式必然不同。
“做工程机械的企业,技术也很重要,但更多的是靠大量的固定投资,买精密的加工制造设备。”上述高管分析,“而对于制造风机来说,不仅要了解风机的每一个部分,还要了解电网,跨行业、跨部门太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业特殊性,使得风电设备企业普遍缺乏专业性人才。而民企的身份让三一在招人时难度加大。“做风电设备的民营企业除了三一,没有在北京的。”曾赣生说,“北京都是大型国企,或者机关事业单位,我们这种压力大、工资也不算非常高的民企竞争力就弱了。”
当年从三一迁至北京时,曾赣生从上海带来了50余人,如今走得只剩下10人了。“现在我们部门人员变动也是平均每个月10人,很多人也是干1-2年就走了,基本上来挖人都是工资翻倍。”
尽管人事变动频繁是自动化行业的普遍现象,但这么大的人员流失还是让曾赣生不禁思考,是不是要提供更好的待遇?或者更强的事业平台?
事实上,一些改变已经开始。从今年开始,三一电气开始放权,将“发动机”下移,给了下属二级公司更多的自主权。“我们目前是自负盈亏。”马贤好说,“这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电机可以供应给三一电气,也可以外给其他的整机厂商。”
除了风机的电机产品,电机分公司还配合三一重装生产煤矿用防爆电机。“到去年年末,我们风机的产品已经可以大批量进入市场。今年年末,防爆电机也是要大批量进入市场。届时,两种产品的比例将会占到6∶4。”
在三一内部,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在压力下成长的最好方式。“我们之后会做节能减排的产品,不局限在风电行业产品。”曾赣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