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高速发展近六年,已经形成了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行、并网及风电服务等综合产业链,然而并未有一套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
10月20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维斯塔斯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分享了双方联合开展的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研究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的研究,双方在发布会上发起了建立中国风力发电行业评价体系的倡议,希望包括风电设备制造商、风电场开发商和运营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共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风力发电评价体系,为促进中国风电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是中国风电行业首次提出评价体系这一概念,表明行业发展到今天,业界已经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加强自律和规范行业发展问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维斯塔斯既然是风电行业老大,就要做别人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事情,这也符合中国“长子”的传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维斯塔斯对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的联合研究始于2009年11月。当时,中国风电发展迅速,短短五六年间就跨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风电发展之路,而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表明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公认的、有效的评价体系以确保中国风电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和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唐玛勒的联合推动下,双方开始了对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的研究。
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唐玛勒表示:“风电机组的质量、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风电行业的最大忧思,是完全依靠法规的力量被动地调整,还是行业参与者自发地朝着公认的正确方向进行调整,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谁先走出自律、自强的第一步,谁就具有了竞争的优势,维斯塔斯愿意自主、坦诚地迈出第一步。”
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贺德馨表示:“客观、专业、正确、透明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转变发展思路,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应对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出现的重复建设和产品质量问题,完善招标评价,引导开发商正确地选择设备,提高风电场支持电网安全运行的能力,共同促进中国风电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研究报告》的内容涵盖风电机组技术评价标准、风电机组制造商评价标准、风电场评价标准、风电场项目后评价,陆地风电招标评价标准和海上风电招标评价标准等六个方面。因为风力发电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风电机组供应的过程,更涉及到风电机组使用、维护和运行,并最终实现将风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所以,研究报告中不仅从技术上给出了诸多的定义和指标,还对风电场运行管理和服务也给出了评价标准,旨在促进风力发电行业的不同参与者达成共识,共同促进风电项目度电成本的降低,提高投资回报率,推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初期,双方借鉴了国际咨询公司Garrad Hassan & Partners公司完成的国际风电行业相关评价建议,并结合中国风电发展的特点,编写完成了《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初稿。而后,该报告又经过了由15名中国风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三次评审和修改,目前该报告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意见征集阶段。之后,该研究报告将正式出版。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 中国风电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急需行业形成共识,通过行业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适合中国情况的评价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建议的评价标准,还不能覆盖一个完整的风力发电行业评价体系的各个方面,如:设计和咨询、施工和安装、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