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课题结题评审会在京召开。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银监会、工信部相关司局、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及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经认真审议同意结题。
评审组专家认为,该课题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进行统计分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进行了细化和界定,为经济运行监测、信息发布与分析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提供了基础支撑。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
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出席评审会并讲话。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主持会议并汇报了课题情况。
动态化目录贴近产业发展实际
当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标准模糊,产业分类目录尚未建立,并缺乏统一规范的统计口径,无法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领域和方向均细化落实到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上,也不利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配套财税政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件精神,尽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工信部成立了课题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研究。作为工信部的一项重点工作,该课题由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亲自挂帅,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和 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工信部11个司局和相关支撑研究机构共同参与。
该项工作自去年4月份开始启动,历时9个月,期间共召开了4次大型研讨会和30余次专题讨论会,先后对《目录》进行了10余次修改。最终形成的《目录》设7个门类,34个大类、152个中类、470个小类、332个次小类,共包含721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0多个大类。
《目录》广泛征求了工信部各司局、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地方经信委、行业协会、企业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和行业管理专家意见,并在北京等地开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调查试点工作,取得初步统计数据。《目录》统计方法按照产品产值而不是独立法人单位进行核算,统计口径单一,数据反映直观,避免了行业间交叉重复的问题,统计结果更贴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
据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研究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开创工作,分类目录是一个动态目录,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调整而适时调整。下一步,工信部相关部门将在《目录》的基础上,加快研究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在国家发改委牵头下,联合国家统计局积极开展统计试点及扩大推广工作。
七大产业重点方向得到细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