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是大唐风电突飞猛进的一年,这一年的年底,大唐赤峰赛罕坝风电公司收购了位于巴彦淖尔盟的两个风电场项目。这两个项目相隔约200 公里,均采用金风750 千瓦定桨距机组,各有5 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其中A 项目已并网发电,“实际产能表现不错”,而B项目是在收购以后投产的,但“实际产能与可研报告中的预期有较大差距。”
“那时,大唐赤峰赛罕坝风电公司还缺乏项目运作经验,” 大唐新能源公司新能源设计研究所主任刘国忠回忆说,“具体到风电场项目收购还要通过国内中介机构的协助来完成。”但当时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还很难周全。
正因为这件事情的影响,胡永生期望赤峰赛罕坝风电公司能设立自己的研究所,而不仅仅依赖中介外脑的咨询服务,这个愿望到了2009 年得以实现。这一年的3 月19 日,大唐在赛罕坝风电公司基础上成立了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新能源公司设置研究所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研究所成立后的首项工作,就是研究B项目实际产能与可研报告中预期产能的差距问题。他们研读B 项目可研报告,又在项目地进行现场勘察,结果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该可研报告并没有采用离风电场最近测风塔的数据,而是采用了离风电场较远测风塔的数据;二是实地勘察发现,西北风通过风电场时要经过一座山梁,这座山梁会使进入风电场的风速减小。”
为什么B 项目可研报告在采用测风塔数据时舍近求远呢?可能与就近测风塔数据不及较远测风塔数据理想有关。测风数据“舍近求远”而成的可研报告显然更为“漂亮”。
问题是,大唐新能源对B 项目怎么办?技术改进是唯一的办法,也就是如何改进才能让金风750 千瓦定桨距机组与风电场的风能资源更好地相匹配?刘国忠说:“是孟令宾副总经理提出了通过调整叶片的桨距角加大桨叶迎风角度的技改方案。”后来的运行结果证明,这一方案使得金风750 千瓦定桨距机组比改进前增加了发电量。
从风电场生产管理的角度看,发挥现有设备资产的最大能力是第一位的,并非技改,因为技改意味着风电场费用的增加和风险,“但从我们进行的风电场后评价报告看,过去建设的风电场以现在的经验和技术判断,的确有通过技术改进提升电量产能的空间。”刘国忠坦言:“从风电场技改方案的研究到试验再到实际实施,其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十分慎重,只有百分之百把握才会实施。”
比如达里风电场,大唐赛罕坝风电公司收购这个项目的前期后,“按一类风区的标准采用了70 米叶片1.5 兆瓦风电机组,2007 年底投产,但实际运行后发现,这个风电场达不到一类风区的风速。”刘国忠说:“经过调研评估发现,如果风电机组换成二类风区77 米叶片,年满发小时数可达到2500。我们计划先做一台试试,然后看效果再做决定。”
风电机组更换长叶片涉及机组载荷,控制策略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这是一项需要相关整机制造商配合的工程,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但大唐新能源依然会从风电场20 年的运行寿命考量既有风电资产的挖潜增效价值。
显然,大唐新能源回首寻找电量,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拥有更多的发电量,更重要的是风电场历史可以为大唐风电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提供启迪。与此不协调的是,从行业层面看,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项目建设后评估机制,且项目运行数据相互封锁,使得本应成为社会共享的已建项目数据资源没有发挥作用。而在国外,有专门的刊物定期公布各个风电场每台风电机组的运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