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匀速行驶在东海大桥上的小中巴车里,邱乔斌和徐哲正在耐心地回答着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俩比余晓明略年轻两岁,邱乔斌是现场专项工作负责人,兼任组长,负责具体的工作,徐哲则主要负责机组故障判断。现场和他们一样远离都市、父母和妻儿的年轻人还有十来个。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概念,与风电机组为伍,每日风里来、浪里漂是他们工作
的主要元素。
初秋的清风从车窗缝隙钻进来,顺着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看到东海大桥东侧34 台海上风电机组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叶片旋转所转换成的清洁电力经过升压变压器从690 伏升到35 千伏,再通过海底电缆连到陆上升压变压站,进入110 千伏的变压器升压到110 千伏的电压等级,由电缆并入上海电网,成为上海居民用电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每户居民每个月用电100 千瓦时的标准来计算,这些机组每年所发电量可以供20 万户这样的居民一年使用。而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一年的发电量可以节省标煤28.6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到24 万吨。
顺着徐哲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艘正向码头返回的渔政船。在平日的工作中,这艘渔政船和另外一艘海事船就是他们往返机组与码头之间进行机组维护的重要交通工具。每次出海,工作人员都会沿着东海大桥行驶45 分钟到达码头,然后从码头乘船前往风电场。看着不太远的海面距离,在风电场和备件库之间的往返却需要4 至6 个小时。
虽然有海上作业经验丰富的海事船和渔政船“护航”,但转瞬即变的天气情况和严苛的作业环境还是给这些年轻人带来了不少挑战。2010 年机组还在调试阶段时,大风大浪导致运维人员无法撤离的情况就常有发生。“机组高桩承台入水部分会形成一个漩涡,人一旦掉下去就会被吸到漩涡里,落水后救起来的几率只有10%。”徐哲向记者解释,“出于安全考虑,风浪大的时候工作人员是绝对不容许上船的。”
8平米的白色集装箱,一个上下铺,折叠床,电饭锅,电磁炉等简易生活用品,就着桶装水和应急食物,在海上一呆长达好几天。邱乔斌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还不止一次。2010年的中秋节让他记忆犹新。当时也是在运维过程中突遇大风天气,船只无法靠舶,和他一起出海的七八个人都被困在了机组上。没有月饼,没有过节应有的丰盛晚餐,总不能就这样对着月亮干瞪眼吧?于是,现场有人提议大家轮流唱歌,拿着对讲机,不同机组上的年轻人在相隔500 至1000 米的距离间用歌声庆祝传统的佳节。“说实话,如果这点苦中作乐的精神都没有,当初也不会接这份工作。”邱乔斌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