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面朝大海,只要闭上眼睛,这些机组在风电场之中的位置和各自的特征就会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即使走到风电场中间,他也可以凭感觉找到对应的机组。两年来,这些机组就像他们亲手带大的孩子,无比亲切和熟悉。
可是刚刚接手这批机组的运维工作时,一切并非那么顺利。2010 年6 月8 日,这里的34 台机组全部实现并网发电。顶着中国乃至除欧洲外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光环,加上世博会期间络绎不绝的接待工作,调试期的任务紧张而又复杂。没有前期的经验可供参考,即使事先在计算机和试验场地都经过无数次模拟,40 多人的现场技术团队在机组运维的初期还是忙得团团转。余晓明回忆,整个世博会期间,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数不胜数,光部长级(包括国外)的接待就达到40 批次,平均每批人数为700 人。公司和业主有多方面的考虑,既要保证发电量,又要安排参观,40 多名技术员工每天都是整体待命,7 点出海,下午6 点返航,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世博会闭幕后的一段时间。
即使每天早出晚归甚至餐风饮露,刚开始海上作业实践和管理经验的缺乏还是让这批年轻人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机组刚刚并网,又是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场,虽然有样机后续整改,但是在前期肯定不可能运转太完美。”余晓明说。
“前几个月的工作内容,纯粹是去机组上面找问题。”邱乔斌坦言。对于故障或是软件设置引起的各种停机,这批年轻人措手不及。即使是在出海之前,大家的脑子里也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头绪,故障原因是什么?需要带什么样的工具?需要安排多少人?需要多长时间?刚开始,仅仅是一些小零部件的问题就足以让人抓狂。
例如,有些线路容易出现虚接情况。有时一个线路上的故障就足以让邱乔斌这个乐观的小伙子产生很大的挫败感。“有时风电机组检修并非零部件有问题,而是线路虚接等引起的线路问题。一条回路上就有几十条甚至几百条线路,一整条回路的线都要逐一排查,特别麻烦。更郁闷的是,线路还时好时坏,让人无从下手。如果赶上大风天气或者有接待任务,就会特别尴尬。”邱乔斌说到。
不过,刚开始对问题的过度自信也会引起这样的尴尬。余晓明回忆,有一次,中控室的监控数据显示线路开关出了故障,当时调试的人表示只需要上去检查一下就可以了。结果维护人员登机后才发现备件是坏的,需要更换。“可是,当时对故障判断太自信了,根本没有带需要用的备件,所以当天还没法更换,只能等到第二天。”
这些看上去很小的问题往往会造成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浪费,因为海上运维比陆上要麻烦很多,船出海一天只能一个来回,当天解决不了问题就得停机一夜,影响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