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找故障、分析故障到解决故障,这一整个过程还只是现场技术员工最基础的一些工作。“对故障的根除,很多时候不是对机组的简单消缺和维护,更不是换掉几个部件就完事。”邱乔斌补充道,“从故障的发生规律、变化情况和种类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优化整改措施,才更有意义。” 由于刚开始对海上风电机组理论运行中各个部件的参数值设计得很严格,一旦机组在海上运行,一些早期未考虑到的现实偏差或异常反而束缚了机组的正常运转,故障误报现象常有发生。
对并网转速的设定就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在设计机组之初,华锐风电设计人员将并网的转速定得比较低,为800 转,但是海上风速变化快,瞬间风速有时一下从20 多米降到3 米,从而造成停机,而此时变频器工作已经启动,达不到风速功率就会引起故障。对此,现场的技术人员会根据海风的这种情况对控制策略做一些调整,对并网的转速、风速扩率的时间进行改变并反馈给研发部门。“对这些理论值设计上的偏差,通过后期软件上的优化,把经验值和计算值结合在一起,机组报故障率就明显下降很多。”
余晓明所谈到的升级和优化还涉及很多控制系统方面的软件。“类似于油量分析中,会有专业的分析师根据油量分析报告来判断油量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一软件也会对机组在运行中潜在的隐患做出趋势预测,对长期变化做一个研究。”邱乔斌给记者做了一个类比。
但是,作为我国第一批在海上运行的风电机组,这批3 兆瓦的风电机组对后来者显然是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如今,同样是华锐风电安装在东海大桥西侧的5 兆瓦样机则不再是纯粹地摸着石头过河。大桥东侧34 台3 兆瓦的示范机组不管是在风电设备还是在机组基础和靠舶上上都给5 兆瓦机组的并网运行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
“控制系统是机组的核心,刚开始设计时会考虑机组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但是这些不是很直接,没有实际经验。而实际到了现场运行时,根据现场人员的观察,有些部位还可以改进。”徐哲向记者举例,起初3 兆瓦机组前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变桨故障和屏蔽上的问题。究其原因,3 兆瓦机组的机舱在前期设计得比较大,储能箱、变桨柜以及发电机等主要部件之间的距离较远,影响了传感器的屏蔽性,使其容易受到干扰。之后,在设计5兆瓦风电机组的过程中,华锐方面就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进行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