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三峡入主金风科技,并非刻意为之。2008年,国资委为缩减央企数量,进行战略重组,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水投)并入三峡集团。三峡集团因此获得国水投持有的金风科技前身、新疆风能公司33.89%的股权,同时向新疆瑞达房地产公司购买了新疆风能公司9.44%的股权,共计持有新疆风能公司43.33%的股权。
由此,三峡集团和新疆国资委成为金风科技两大股东。
但从武钢支持港股上市的言论看,金风高管层对三峡极为防范。
2011年,三峡集团聘请麦肯锡为其提供战略规划咨询,强化了三峡集团将风电板块定位为水电之后第二大主营业务的布局。2010年6月,国水投更名为三峡新能源公司。
2011年4月,三峡集团进行内部重组,将其旗下主做海上风电的长江新能源公司并入三峡新能源。至此,三峡新能源成为三峡集团旗下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唯一业务平台。
在商业逻辑上,三峡与金风科技结合是各取所需。对金风科技而言,与三峡新能源合作可加强风机订单的来源保障;而急于在风电领域有所建树的三峡新能源,可以直接从天润新能(金风科技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风电场开发)购买风电场,快速扩大装机规模。
现实也正如此。2010年,天润新能将亏损的北京兴启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价1亿多元,转让给三峡新能源,2011年,天润新能又将持有的青岛润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0%的股权转予三峡新能源。同年金风科技为三峡新能源的“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电项目”提供风机,首次打入南亚市场。
按照整体规划,三峡集团将在五年内运作三峡新能源整体上市,但其目前资产规模与上市要求还尚有距离。
为此,三峡集团在2011年底斥资26.9亿欧元,收购风电业务规模居全球第四的葡萄牙电力21.35%的股权。通过葡电,三峡获得了北美、欧洲等清洁能源市场的通行证。
三峡集团借此向金风科技“示好”,以海外市场吸引金风科技和其加强进一步合作,但金风科技并未积极回应,这未必符合广大小股东的利益。
2012年,三峡新能源将其全年开发的70万千瓦风电项目,悉数交与联合动力,金风科技没有拿到一单。当年底,三峡新能源的风电装机目标完成不佳,即使如此,三峡方面也未向天润新能寻求风电资产转让。
金风科技不愿依附于央企。武钢明确表示,“捆绑央企可能短期带来实惠,但长远来看意味着你失去了其他的客户。”
多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目前金风科技与三峡之间的关系渐生微妙,双方除了股权关系,已鲜有战略合作。对此,截至发稿时三峡新能源未予回应。
“我们和三峡的关系很好。”武钢对三峡的态度也颇值玩味,“但和股东的关系首先是市场关系,我们不会刻意要求股东一定要买我们的产品,他们也可以不买。”
高处不胜寒
内部的批评声音,并无碍金风科技再次登上冠军宝座,并受到业界肯定。
2007年到2010年三年间,金风科技完成了从A股到H股的两级跳。其后金风科技在各地方密集建厂。一位离任人士称,在某些地方,相距百十公里就建一个工厂,管理粗放。
为了摆脱上游供应链限制,金风科技开始自建产业链。2010年11月,金风科技花2亿元收购协鑫江苏、协鑫内蒙两家叶片厂,并设立西安电机厂。不料2011年风电行业“变天”,金风科技只得将其折价出手变现。
熟悉武钢的人认为其思维发散。武向《财经》记者强调,金风科技仍在创业阶段。金风科技上市后,光伏逆变器、薄膜光伏、柴油回收,都是武钢曾尝试过的创新项目,但收效甚微。
2012年初,金风科技涉足光伏逆变器,成立于公司天汇新能,但最终以亏损收场。
即便是其最拿手的风机市场,也开始散发异常气息:
2012年,中国风机市场新增量同比下降20%,金风科技虽然仍得头筹,但年新增装机量同比缩水30%,市场份额同比降低2.5%;金风科技、联合动力和华锐位列前三甲,其市场集中度从2011年的53.2%,下降到了2012年的45.2%,缩水8%。
而2011年和2012年,前十名风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变化并不显著,均在84%左右。这意味着,强劲上升的第二梯队,开始蚕食前三甲的市场份额,导致其含金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