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文渊同时开始着手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他拿到了财权:2012年10月底,尉文渊提名杨志远担任公司财务总监,获得董事会通过,副董事长陶刚不再兼任财务总监;同时,董事会审议通过新开4个募集基金专用账户,将4个募集资金投向项目未使用完的资金转入新专户中。
杨志远,原中国惠普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服务集团财务经理,2012年6月空降至华锐风电,担任财务副总监。
同时,尉文渊调整公司部门职能,并试行子公司区域管理模式,成立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四家区域子公司,并将成立负责国际业务和投资业务的专业化子公司,子公司统一调度各自区域的人、财、物开始对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缺少发展前景的子公司开展注销和关闭工作。
一位熟悉风电行业的PE机构合伙人认同尉文渊的保守:“海上风场,要是出了问题需要更换,吊装都是非常昂贵的事情。目前这个形势下,应该慢下来把客户服务好。但是如果再aggressive,会死得更快。”
最大的变化,还是尉文渊对海外业务的态度。一位接近华锐风电人士齐林(化名)告诉记者,尉文渊停掉了许多海外业务,前述“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缺少发展前景的子公司开展注销和关闭工作”便是指海外业务。
前述尉文渊的老友表示理解韩俊良的策略:“去海外扩张建风场,无非是卖自己的产品。不赚钱也要做,因为要冲规模。越是上市公司,利润表现不佳时,越要冲规模——资本市场的压力是很大的。海外风场可能比国内好。在海外建风场还有个好处,有专门给能源企业做融资的投资人来给它贷款,融资的资本不会比银行贷款高很多;而国内建风场由于政策限制,不太好融资。”
2012年,华锐风电海外市场的收入约为4.7亿元,看似同比数据大涨;实际上受益于2011年海外订单的增加。2012年末,华锐风电未执行完毕的手上订单约为4000MW,其中国际订单仅为187.5MW,无论绝对数还是在总订单数占比,比2011年都有大幅下降。
从订单数亦可看出,2013年华锐风电的业绩压力更大:2011年在手未执行订单高达14000MW,2012年却不及这一数字的1/3。
齐林声称,华锐风电内部人士并不认同尉文渊的变革。不但原大连重工系的人不太配合尉,“就等着看他的笑话”,连原本一些当初是资本方招的人,也因为不认同尉文渊砍海外业务,而放弃跟随尉文渊。
尉文渊砍掉海外业务自有其道理:2012年,海外市场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72亿,成本却高达4.76亿元;其他区域的主营业务收入皆高于成本,公司总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分别为39.9亿元和38.2亿元。
另一位接近华锐风电的人士肖让(化名)指出:“韩俊良的性格和吴长江(雷士照明创始人)有相似之处,讲义气有江湖气,这种性格是双刃剑:能带队伍,但也容易独断专行——这种人天然和资本方的理念不一样。何况他们合作了那么长时间,企业从无到有,到那么大,双方心态也变了。这样非常容易出现分歧。”
他表示:“我个人非常尊重尉文渊。但管理一个大型企业,需要专门的技能、长期的训练,尉文渊以前在官场呆过,但管理企业的经验不够。他还好投资管理了一个公司,是华锐风电供应商,对风电的技术和市场都算懂,但这个公司规模小,管理华锐风电难多了。”
这家公司是指“昆山华风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向华锐风电供应叶片,尉文渊控股的西藏新盟(也是华锐风电的股东)持有其约36%的股份,在来华锐风电任职前,尉文渊担任其董事长。
机构股东为何临阵倒戈?
在肖让看来,尉文渊是个弱势董事长。“你看,尉文渊当总裁都一直是代理总裁。韩俊良不肯让权的。”
在尉文渊辞职前,华锐风电9人董事会里,尉阚派系的仅有两人:尉文渊和刘会。陆朝昌、王原在加入华锐风电前,在大连重工工作;陶刚是2008年加入华锐风电,他是当时的总裁韩俊良提名为副总经理并获得董事会通过。陶刚在华丰能中持有股份,独立董事张宁是华丰能提名,还有两位独董是其他机构股东提名。
简言之,尉文渊一票,亲尉文渊派一票,韩俊良一票,大连重工系两票,华丰能两票。这一公司为中、高管共同持股,里面大连重工的原员工甚多,相对于尉文渊,他们更亲大连重工或是韩俊良一些。
这样的董事会格局,跟华锐风电的股权结构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