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能过剩是低研发投入的产能过剩,即使过剩了,也只是一种短期的阵痛,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而风电设备生产本身的投资并不是很大。”对于风电行业可能出现的大浪淘沙,张谦似乎已经做好了坦然面对的准备。
记者注意到,其实此前就有人慨叹:“风电从应用角度看是一个新的产业,但其产业链的主体部分是传统产业,即机械、电气、工具等行业的延伸。”可以说,与风电设备的生产相比,风电场的建设、运维更为复杂,更符合新兴产业的称谓。
当一些传统企业基于美好的前景预测纷纷将风能作为自身新的增长点而造成产能急剧扩张时,风电市场的需求却开始出现了下滑。据介绍,由于全球经济走低以及国内电力体制的掣肘,风电建设与电网规划脱节,并网难逐渐显现,弃风限电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剧。同时,随着国家信贷政策收紧以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的出台,风电场开发的门槛不断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开始降低。
此外,张谦认为,风电建设市场后继乏力,与好的风场地址越来越少,新建风电场的经济性不如先前建设的风电场有关。而且,风电场在建设中还存在两个弊病:一是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结果发电效率和发电时间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注重单个风场规模的扩大,对风电场的政策扶持、运营和电网之间的协调机制等关注的不够。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风电市场增长乏力。
风电过剩是阶段性过剩
尽管风电目前面临过剩的困境,张谦依然对风电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风电出现产能过剩,只是因为对风电的预期超过了实际情况,而风电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这“属于短暂性的产能过剩,长远来看是能够消化目前的产能的,只是有些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张谦对市场乐观的根据,主要源于国家的风电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要突破100GW,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GW,而目前的风电装机容量只有75GW,因此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此外,按照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要求,到“十二五”结束时,这些城市应用新能源的比例要超过6%,而现在基本上只有2%~3%,因此风能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将未来规划中的数字演变成为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呢?张谦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增加投入,提高风能资源评价水平。“我国对风能资源的整体勘测做的不足,国外可以精确到3米×3米的水平,而我国的评估比较粗放,只能达到30米×30米,这样就难以准确地测算风电场的经济运行情况。”张谦说。据介绍,基于精确的风能资源勘测数据,挪威将不同的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确定其风电的价格,投资者则据此确定投资的经济性。张谦认为,我国未来也应该走这样的道路,即通过国家勘测,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电价,这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增加投入,支持风机国产化和培育自主品牌。张谦认为,在加大风机研发投入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定向采购等措施迫使国外转让技术。此外,为促进风机的自主研发,可以要求机组中的国产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并据此来核定补贴,通过强化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促进风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第三,要对企业投标资格进行更为严格的划分和限制,要规定中标机组的运行时间,对未达标者要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