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风力发电被弃超过200亿度,占实际发电量的17%左右。2013年上半年全国“弃风”损失电量77亿度。
国内某风电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弃风限电的现象非常严重,风机发电后,电网不让这些电上网,电就白发了。所以,很多风场的风机干脆就不转了。“国内目前还没有建设智能电网,风电发电成本高、不稳定、又不能储存,电网公司就认为这是垃圾电。”
现在的情况是,已经建设的风场设备饱和,新增电场很少,因此对风机的需求很少。“除非技术上出现换代更新,可以再次靠卖设备赚钱,否则短期内很难盈利”,上述风电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称。
进军海外和海上不被看好
已有的风电市场不景气,华锐将突围的方向瞄准了“海路”,即向海外和海上进军。
2011年,华锐风电提出“两海战略”,向海外和海上进军。业内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海路”业绩进展还没实现大规模突破,前景难明。
财报显示,2012年华锐全力开拓海外风电市场,报告期实现海外销售4.72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11年度的不到1%提升到超过11.83%。2013年上半年,公司报告期内实现海外销售5.85亿元,同比增长108.20%,占总营收的42%。今年三季报未显示海外销售额。
看起来良好的增长,并不为业内看好。上述风电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西门子、Vestas等国外风电巨头,掌握着核心技术,但这两年也出现亏损或者业绩滑坡。中国的风机制造商想要侵入对方市场,不仅需要攻关技术的能力,也需要较低的价格才有竞争力。如果华锐可以研发出明显高于目前风能转化率的产品,将大面积打开市场,但好像还没看到这一技术突破。
任浩宁表示,如果说国内外的技术差距,以前有100米,那么随着2008、2009年开始国内技术实力的上升,现在差距有三五十米。落差较大的地方在于核心技术的专利。据他介绍,西门子、GE等巨头早已垄断全球范围内中小功率风机的专利,国内制造商生产时需要购买他们的专利,除非自身探索出突破性的技术革新。“目前这方面,国内还比较缺乏。”
对于国外客户而言,除技术和价格外,服务也至关重要。据媒体此前报道,华锐风电的一位客户表示,有项目采用了华锐3兆瓦的风机,但服务明显跟不上。
任浩宁认为,因宏观经济孱弱,政府负担重,欧洲多国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补贴正在削减,甚至有计划全盘停止补贴。
对此,陶刚表示,海外客户付款准时、销售毛利高,是吸引公司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时表示,海外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较国内高得多,对于按时交货、安装、机器调试等,都不会轻松。华锐目前正处于积累海外资源,培养海外市场和品牌的阶段,“走出去的战略不容易,华锐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运营能力和后续服务水平。”
据华锐风电方面的资料,目前华锐在海上进展有两项,一个是已经并网发电的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另一个是明年开工的江苏滨海海上风电项目将采用华锐的大型风电机组。
上述风电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海上风电项目前期投入太大,输电电缆、中继站等设备,较陆上风电成本高出许多。他认为,海上风电目前仍然只是概念,国内的陆地风电市场仍阻滞,何况难度更大的海上。
任浩宁亦认为,五年内海上项目不会有大进展。海上设备需要技术水平较高,防腐防雷电防台风,具备预警机制,同时稳定性高。“国内风机在陆上也不稳定,何况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