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海油超级并购收官
在历时7个月的拉锯战之后,中海油终于在2013年2月26日完成了收购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的交割工作。至此,这桩涉及金额高达近200亿美元的收购案终于画上了句号,同时这也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寻求海外油气资源一直是“三桶油”的重要战略之一,中海油也不例外。以收购前的产量计算,中海油的石油储量仅够开采9年,但这一比例仍是世界主要石油企业中最低之一。而完成此次收购将增加中海油30%的石油储量。
2012年7月底,中海油宣布,将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Nexen(尼克森)公司,并承担该公司约43亿美元债务。这是中海油继7年前折戟优尼科后再启海外收购。
但是紧接着,该收购案就爆出涉嫌多起内幕交易的消息。其中,与中海油有合作关系的中国船企熔盛重工大股东张志熔,涉嫌提前获取此项收购的内幕消息,并在纽约股票市场上操作,非法获利超过1300万美元。另外,2013年5月,一名广发证券(香港)的经纪人也涉嫌此案。
七、煤电博弈逆转
2013年是电煤价格并轨的第一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发布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取消重点合同,煤炭订货和价格开始完全市场化。
不过,煤炭市场的低迷以及市场化的推进,令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在市场中的谈判筹码此消彼长,双方角色悄然发生逆转。
多年来,国内电煤价格一直高位运行,电力企业多次表示成本负担过重。每年年末,电企都要跟煤企进行艰难的谈判,以期来年拿到价格较低的“合同煤”。
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煤炭产能过剩以及进口煤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煤价在2012年5月出现断崖式下跌。也正因如此,国内长期存在的合同煤与市场煤价差不断缩小,甚至价格倒挂,合同煤的命运也出现了关键的转折点。
在2013年的电煤合同谈判中,直到2月中旬,五大电企中除大唐集团,其余四家与神华的长协电煤合同价格依然未决。从全国合同煤签订情况来看,当年1月份未确定的合同煤价格仍模糊,多数企业计划等国家发改委及铁路部门的指导文件下发后再定。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对煤企与电企的关系是一个形象的描述。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电力企业在面对煤炭企业强势多年后,终于“腰杆硬了一把”。由此的结果就是,在去年年底的电煤合同谈判中,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关系逆转。
八、核电出海道阻且长
福岛核电阴影已逐渐散去,而国内核电仍在逐一重启的过程中,几大核电企业则已相继“出海”。
去年10月17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称“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建设英国西南部一价值达160亿英镑的核电站反应堆扩建项目。
此后的11月25日,中广核又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建设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
去年11月下旬开始,中国还将在巴基斯坦南部援建包括两个核反应堆在内的部分设施,这一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最大的能源项目。
但与此同时,在国际核电市场上,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级选手也遭遇了更多的失败。
去年10月下旬,一度在土耳其一核电站项目竞标时获得优势的中国核电企业最终不敌日本三菱重工和法国阿海珐联手设计的反应堆。而此前中广核和国家核电公司分别组成的财团也败给了日本日立集团,憾失英国“地平线”核电项目。
事实上,中国三条核电技术路线同时存在并且相互竞争的局面自福岛核事件后就延续至今,而这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核电“出海”最大的障碍之一。在已获得的海外核电项目中,中国企业大多扮演着资金输出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