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日晚间的公告中,*ST超日表示,通过公司自身生产经营未能获得足够的付息资金;同时,公司亦通过各种外部渠道筹集付息资金。但由于各种不可控的因素,截至目前公司付息资金仅落实400万元。
“*ST超日目前完全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且连年亏损。除非光伏行业整体状况出现重大利好,否则*ST超日几乎不可能依靠自身能力实现‘翻身’。此后就看是否有第三方出现,对其进行重组收购了。如果这条路走不通,*ST超日请求破产清算便只剩时间问题,投资者将承担更加重大的损失。”董登新表示。
虚惊成真
“虽然只是选择性的利率违约,但这一事件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让市场认识到,公募债也是有风险的。”董登新表示。
近年来,信用债市场经历了一轮高速扩容,尤其是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发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而与之相伴的,是各类信用债发行门槛的不断降低,这为风险爆发埋下了伏笔。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共发生了逾7起的信用风险事件。
不过,这些风险事件最终大多由政府等机构兜底,市场虚惊一场。
2012年1月,地杰通信偿债困难,最终由中关村担保提前代偿全部本息4414万元;2012年10月,康特荣宝偿债困难,首创担保代偿本息2053万元;2012年12月下旬,惠佳贝偿债困难,由深圳担保代偿本息708万元。
备受关注的“11海龙CP01”事件,在山东海龙兑付日进入倒计时之际,由神秘机构输入过渡资金,令其避免了成为债券违约第一单。此前短短一年内,公司主体信用评级由A+降至CCC级,其短融的债项评级也被降至C级,这也是“福禧事件”发生6年后,债市再现C级“垃圾债”。
“虽然此前多起风险事件均化险为夷,但并不是通过化解风险,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集聚风险,终会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董登新表示,违约事件的发生对于债市而言是重大机遇,不破不立。
“受此影响,市场将对债券进行重新定价,信用利差将扩大,也将影响机构投资者行为,避险情绪的增加利好高等级债券等安全资产。此后,各类违约事件可能陆续爆发,信用品种与无风险利率品种之间的信用利差会慢慢扩大,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董登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