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作为能源转型领头羊的德国,如今却因能源转型备受争议。
争议源于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默克尔政府立刻作出退核决议。突变令德国现有能源体系产能瞬间增压。时至今日,退核产生了巨大的电量缺口,且新能源发展过程中长久存在的成本、技术以及政策等诸多矛盾一一爆发。这一切,让“能源转型”日渐成为德国自上而下的舆论胶着点,前景晦暗不明。
退核尴尬
早在施罗德执政时期,德国就已制定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战略。2010年5月发布的《能源方案2050》确定了发展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的各项具体指标。
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核能地位一直摇摆不定,或是作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或被视为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阻碍,争论不一而足。直至福岛核事故发生,默克尔关闭了8家核电站,宣布最迟于2022年底关闭境内其余9家核电站,并制订了退核后发展低碳能源的线路图,核能与能源转型的关系才算敲定。
退核说易,行却难。德国当前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及其存储运输技术的瓶颈,难以承担国内产能需求。
目前执行的《能源方案2050》的基本目标,并没有因退核而改变。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便是在205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电力消耗总量的至少80%。然而,目前核能发电量约占德国发电总量的23%,再加上需要削减的化石发电量,未来风能与光伏发电的任务艰巨。
根据德国《世界报》的一份测算,未来风能发电必须能够抵消7个核反应堆的发电产能。但截至2012年底,德国约2.4万个风电设备发电量仅占用电量约8.1%。
同时,一半以上的风电设备集中于德国北部沿海,但西南部工业发达地区又是用电大户,“北电南输”不可避免。德国政府专门输送风电的东、南、西三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共计1876公里,但在2013年末仅建成332公里,德媒普遍认为在2022年前难以完成目标。
光伏发电的前景亦不明朗。目前光伏发电最多的巴伐利亚州约42万个光伏发电设备已能覆盖230万个家庭,但在夜间及德国漫长的冬季,光伏发电产能近乎零。《世界报》以较接近于德国平均用电水平的黑森州为例计算,预计到2023年,该州将面临30%的用电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