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项目审批之外,发改委能源局还是制定行业政策法规的主要部门。比如,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前期受到国家政策大力度鼓励。特别是风电领域,在2005年至2012年的近八年时间内,国产风电行业几乎呈爆发式增长,风机制造企业、产业金融资本投身其中,获利颇丰,政府公关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到达70%。几乎同时,国家能源局表态明确支持兆瓦级风机的研发和制造。曾经红极一时的国产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2.96, 0.00, 0.00%),神奇的“踩准”了政策和市场的步点,实现爆发式增长。
2011年初,华锐风电登陆资本市场,发行价高达90元,但当日即破发,此后股价一路下滑,目前股价不到3元。因连年亏损,被证监会[微博]带帽ST,面临退市压力。
华锐风电的神话般崛起,与其长期进行政府公关有很大关系。在华锐风电快速发展的前期,公司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几乎都与政府对行业的重大政策同步而行。在华锐上市的过程中,亦有不少金融资本甚至政府官员参与其中,获利颇丰。
国家能源局在能源行业中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却缺乏制衡和监督的措施。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应该在能源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监管部门,却长期有名无实。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国家电监会成立,这个机构本应承担着电力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但是受制于体制,长期无所作为。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国家能源局管发展,主要负责行业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管理,国家电监会管监管,主要负责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保证能源行业安全有序。但事实是前者和发改委拥有能源项目的生杀大权,因而权力膨胀;后者因缺乏具体的监管手段,而沦为花瓶。
2013年,政府部门进行了机构改革,电监会因成立十年鲜有建树,整建制被并入国家能源局,黯然收场。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要求推进能源主管部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去年7月13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与国家能源局有关的,包括“电力、煤炭、油气企业的发展建设规划和专项发展建设规划审批”在内,共有7项权限,其中有6项取消、1项下放。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显然,高层决策者也看到了症结所在,除了强调官员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之外,更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将权力关进牢笼,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预防类似国家能源局多位官员同涉贪腐的情况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