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泥淖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T锐电,601558,以下简称“华锐风电”)再现动荡,7月8日晚间公告称,7月7日收到董事长王原的书面辞职书,其因个人原因辞去除公司董事以外所有职务。
有分析人士对称,这意味着“大连重工系”在华锐风电的主导权争夺中失势,而以尉文渊为代表的资本方将东山再起。
此前,已知情人士称,资方一直希望重掌华锐风电,而华锐风电也正被相关部门调查。
王原任职不足14个月
这距离王原接棒董事长一职,还不足14个月。
2013年5月14日,就在尉文渊辞去华锐风电董事、董事长、代理总裁等一切职务的当天,王原当选为董事长,刘征奇被聘任为总裁。
作为王原的前任,尉文渊正式执掌华锐风电仅仅2个月出头。2013年3月10日,尉文渊接任韩俊良任董事长。
这也意味着,在16个月时间内,华锐风电面临着第三次更换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王原于2006年2月至2012年1月任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重工”)总经理助理;2012年王原任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自爆出虚假利润丑闻、高管层频繁变动事件之后,14个月前交接到王原手中的,已然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华锐风电。2013年一季报显示,华锐风电营业收入为6.84亿元;亏损额高达2.49亿元。同年5月,证监会开始对华锐涉嫌虚增收入、虚转成本、虚增利润等问题进行调查。
王原上任之后并未令华锐风电扭亏。
2014年一季报显示,华锐风电营业收入14.38亿元,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仍高达1.71亿元,与国内风电行业第一阵列企业相去甚远。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风电制造业全面回暖的当下,竞争对手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201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4.34亿元,同比增长50.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80万元,同比增长56.50%。
资方将东山再起?
华锐风电能够发展成为国内风电行业的巨头,大连重工出身的创业者韩俊良功不可没,韩俊良也被称成为中国风电机组大型化、国产化、规模化最重要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然而,韩俊良激进的作风在中国的风电行业高歌猛进之时固然使得华锐风电迅速攀上国内风电制造业老大的位置,但是当风电制造业开始出现下滑之时,华锐风电快速扩张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随着华锐风电业绩持续下滑,尉文渊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其倡导的变革关键词是——压缩、再压缩。
尉文渊在组织结构调整、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等方面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上任第一个月,尉文渊大幅度精简、压缩、合并部门,把华锐风电27个部门压缩为9个部门,并将华锐风电员工总数从4000多人减少至1600多人。同时,致力于把一个大华锐打造成若干个具有完全独立功能的市场主体,将部门包括人权、财权、供应管理、日常生产等大量权力全都下放,意图让各个子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有知情人士称,尉文渊比较务实,不求盘子最大但求效益最好。
然而尉文渊的改革对于起源于大连重工、核心管理层和执行层多数也来自大连重工的华锐风电,产生了重大冲击。对于跟随韩俊良来到华锐的大连重工的旧部,尉文渊也裁掉了一些,或者将一些人的职务进行对调,比如此前负责采购的改为销售。
然而,彼时王原的接棒,曾被外界解读为“大连重工系”的逆袭,意味着华锐风电的实际掌控权重新回到业务运营层面的高管手中。一位接近华锐风电的人士说,“刘征奇上任之后,现在慢慢把他们往回收,有些也官复原职了。”
这样的观点背后,是因为韩俊良、王原和刘征奇均有任职大连重工的经历,而且刘征奇还是韩俊良担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时的副院长。此番王原的去职,某种程度上也是“大连重工系”力量的挫伤。
目前,华锐风电尚未宣布新任董事长的人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之后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华锐风电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果今年不能扭亏将会被暂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