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源市场化改革与产业转型发展”为主题的2014年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暨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7月28日在北京举办。
与会专家围绕“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难点”、“大气污染防治倒逼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改革背景下的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石油天然气产业国际合作战略”等能源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应允许改革摸着石头过河”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能源领域革命的前提是还原能源商品属性。
“长期以来,能源的商品属性往往被弱化。”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尽管与二、三十年前的计划经济,甚至与十年前比较,能源市场化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能源领域存在不少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做法,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副司长范必则强调,讨论能源市场化改革,应该明确一个基本前提,即“能源是商品”。“用行政办法解决煤电矛盾、气荒、弃风、弃光、弃水等能源领域问题,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标本兼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指出,能源领域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有过激的刺激,好多改革必须要认真的、深入的思考。张国宝也认为,改革是随着发展阶段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应该允许摸着石头过河,看准的就改,一时看不准的,允许再看看”。
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
中国要加快能源的市场化改革步伐,需要参与者有全局观点。
“我国的能源体制很难说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各种制度交织在一起,使得改革难以找到切入点,可以从全产业链角度提出能源市场化改革方案。”范必说,目前能源体制是多种体制亚型的复合,过去各个条条(行业)、块块(地方)从自身出发提出改革方案,可以看作是“点式改革”,点和点之间不太容易协调,建议下一步过渡到“链式改革”,从全产业链角度提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中国能源报社社长李庆文也表示,在目前形势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工业由大国变强的必由之路,这要求能源改造各参与主体打破条块分割,树立全局观念,加快大能源体系建设步伐,促进能源构造体系的有机融合。
范必建议,第一,顶层设计全产业链改革。将能源领域不完全市场产业链改革为完全市场产业链,比如解决煤电矛盾,不是靠煤电联动,而是通过电煤并轨、铁路运力、电力体制改革来解决。解决气荒和石油供求矛盾问题,不是在交易环节解决,而是从区块出让开始,勘探开发、管网、进出口权、流通体制、城市燃气方面进行改革,这些都需要进行顶层设计。
第二,把国企改革与行业改革统筹起来考虑。如果国企主管部门推国有企业改革,行业的主管部门推行业改革,企业自己也出台改革措施,这样的改革还是过去的点式的改革,不是面式的改革,不是统筹全局的改革。
第三,改革政府的审批与监管制度。只有在政府主动作为下才能解除各种管制措施,才能完成市场化改革的任务。下一步应当下放大部分审批权限,放开竞争性业务。
能源装备七大奖项揭晓
本届论坛除了为能源领域建言献策,还评选出了2014中国能源装备“终身成就人物”、“杰出贡献企业”、“年度领军人物”、“十大优秀管理者”、“十大自主创新企业”、“十佳民企”、“产业园区十强”7个奖项。
2014年中国能源装备终身成就人物为陆燕荪、孙昌基、隋永滨;十大优秀管理者有国机董事长任洪斌、哈电董事长宫晶堃、南瑞总经理肖世杰、上海电气董事长黄迪南、郑煤机董事长焦承尧等;国家电网、中广核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则获得杰出贡献企业奖;十佳民企有特变电工、江苏上上电缆、山东科瑞集团等;中国一重、沈鼓集团、中煤装备、杭氧股份等获得十大自主创新企业;产业园区十强为酒泉、德阳、沈阳等重大装备产业园区。今年中国能源装备唯一一个年度领军人物奖项被东方电气董事长、党委书记王计摘得。
出席并参加本届论坛的嘉宾还有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国务院参事徐锭明、环保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中国产业海外协会秘书长胡卫平、中国国际问题战略中心专家王海运、国务院发展中心市场所副所长邓郁松、发改委国合中心能源所所长王进、中海油首席研究员陈卫东等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另外,还有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华电、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华等企业的领导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