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风力资源并不发达的内陆四川,成都高新区一家创业企业阜特科技却在短短数年内突破国外风电巨头的垄断,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匹“黑马”从一个咖啡厅临时改造而成的300平方米厂房起家,目前,其自主研发生产的主控系统犹如风电机组的“大脑”,为公司带来上亿元年收入。这是如何做到的?
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模具工业园内,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正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
“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就犹如风机的‘大脑’。”阜特技术总监苗强介绍,阜特公司在系统中实现了与电网并网友好兼容,跨出了国际领先的一步。如今,阜特科技以成都为“心脏”,打破国际厂商的垄断,把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装进国内40多个风电场的2000多台风机上,成为目前国内最早实现大规模商用的独立运营商。
第一步:吉林风场首战告捷紧跟市场进军风电主控
阜特科技厂房里存放的一个“黑箱子”,见证了这家公司创业起步的峥嵘岁月。
2005年,我国第一部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专门性法律《可再生能源法》出台。阜特科技总经理张宇行及创业伙伴苗强敏锐察觉到了新能源领域的潜在发展机遇,将目光瞄向了风电系统研发制造。2007年12月,总经理张宇行和苗强带领一支7人团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推出其自主研发的首套风电机组主控系统。
彼时,国内风电市场大多采用欧洲的技术设备,但随着近年来风电需求的猛增,欧洲风电设备无论是从规模、技术及维护服务上都难已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一些整机厂正有意寻找国内的主控系统供应商。阜特研发的产品引起了一家整机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关注,对方是国内风机行业巨头,经过反复接触,东方汽轮机公司答应等阜特的产品研制出来后,可以拿到吉林大安风场进行实验试运行。
阜特团队小心翼翼地带着他们的首套产品,奔赴东北。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阵阵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3位技术人员爬上了70多米高的风塔安装设备,到塔顶后,手已冰冷得毫无知觉,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第3张纪念照片后,就因温度过低没电了……“黑箱子”最终平稳运行。经过风场近一周时间的运行测试,“黑箱子”获得风场业主的首肯。
“很兴奋,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回忆着当时的场景,苗强激动地说,虽然后来到过多个风场,爬过无数次的风塔,安装过设备,但那年的“第一次”成为阜特团队永恒的记忆。而此时,阜特公司尚未正式成立。
客户已有意向交给阜特一笔订单,但这个创业团队连厂房尚无着落。在得知阜特的困境后,时任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的林涛当即决定,把创业园内一块准备用来开咖啡厅的场地“借”给阜特,并且组织人员连夜加班,帮助阜特把它改装成300平方米的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