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
西南地区水电“心脏”地位凸显
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千瓦。根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的统计,我国2013年水电消费相当于2.06亿吨石油当量,是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中消费量最大的。
水力发电的发展历史较长,在非化石能源中最为传统。可利用水能的大小,一方面系于径流水量,另一方面则与地形地势关系紧密。由于我国地形地势自西向东呈现为三大阶梯,地势与径流因素结合后,70%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
事实上,针对水电利用,我国有《十二大水电基地》的远期规划。分别包括金沙江水电基地、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乌江水电基地、长江上游水电基地、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澜沧江干流水电基地、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黄河中游水电基地、湘西水电基地、闽浙赣水电基地、东北水电基地。
参照这份宏大的水电利用规划,在不少水量丰沛、落差明显的径流中,尚有巨大的水能有待激活。2008年前,中国水电开发有一段较长的黄金期。但在随后几年,由于环保及移民等争议很大,水电开发却陷入停滞。“十一五”期间,全国水电开工量只有2000多万千瓦,远低于原定的7000万千瓦的开工量规划。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为实现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至少要达到4.2亿千瓦。依据水电工程建设周期4至8年的基本规律,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开工规模应达到1.2亿千瓦。但截至2013年底,常规水电核准开工规模仅为2684万千瓦,不足规划目标的四分之一。因此,今后的水电投资还将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不少大型水电站也有待从沙盘推演进入实际操作。
光伏
西北地区或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我国属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MJ/m2以上。根据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划分标准,我国太阳能资源地区分为四类,一、二类地区,年日照时数不小于220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
其中,一类地区(资源丰富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新疆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等地;二类地区(资源较富带)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中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
光伏发电高度依赖光照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中国,自然拥有光伏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事实上,光伏发电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地面大型光伏电站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所需的占用面积小,投资额度小,对于光照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在工厂住宅的屋顶等区域即可安装。而地面大型光伏电站由于设备投资额度大,对选址、占地、光照条件都有着更高要求,单个电站输出的电量也更大。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7.16GW。其中,大规模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18GW,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则为5.98GW。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分布在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装计容量排在前五位的省级地区依次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其中,青海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约占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的19%。
通过太阳能资源与大型光伏电站区域分布的对比不难发现,这两者高度重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诸省,也拥有更高的光伏装机量。而伴随国内光伏并网、电价补贴等政策的完善,以及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虽然目前国内光伏产能过剩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但长远来看依然潜力无限。无论是就资源禀赋还是发展基础来看,西北地区都有望成为中国光伏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