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这几年里,全球风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风能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大使:我认为中国的整个能源系统,需要通过完全不同的模式去管理。例如当风能非常发达时,电网系统必须要已经非常完善地去接纳这些风能。因为无论是燃油还是燃煤发电,我们都可以对它们进行规划和控制,然而风是不可预测的,那么我们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找到合适的能源系统去管理、接纳风能。第二个挑战我认为是,未来建造风电涡轮机时,中国如何在行政法规上将风电系统的框架做得更完善。这是需要多方努力和协调的,将已经存在的相关法规与现状相结合,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能源管理政策。所以在我看来,中国风电目前最大的困难不仅需要建造一个灵活的电网,也要建立一个灵活的风电场管理系统。
参赞:目前中国风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风电价格也下降了很多,并且还会继续降低。
因此中国风电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技术,而是法规和能源系统的规划。因为是去控制燃煤电厂,还是拥有很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所构造的能源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在丹麦,我们用电力传输去管理能源系统,我们通过电力市场供求双方去决定电价的高低,这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当风能非常充足时,电价就会下降,这时火电厂就不会或者减少发电,当风力稀缺时,电价就会上涨,这时火电厂就会发更多的电。中国的风电市场虽然已经发展有一段时间了,但使用的法规和政策仍然还是非常传统的 (也许有些变动,但并不大)。
中国电力报:中国的海上风电市场目前发展非常缓慢,远低于预期。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其他国家海上风电发展得也并不理想。在您看来,这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开发海上风电的难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丹麦又是怎么做的呢?
大使: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建立海上风电系统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单单是中国,全球各国目前都面临同样的海上风电发展困难。丹麦政府意识到他们有义务去确保不仅是大企业,更多的是一些私营的小企业也能参与到海上风电的开发中来,并且获得成功。因此在私营企业竞标海上风电项目之前,丹麦政府非常愿意帮助这些企业去充分了解项目,并保证电网系统能兼顾到这些海上风电。而那些将要被投资的海岸的现状,例如海床上的风力,海床的固定程度等都需要一套非常完整的分析系统去计算,这涉及到物理、地理和技术上的研究。当私营企业试图去投资时,政府会尽一切可能提供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分析报告,让这些企业更简单地、更明确地了解到项目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因为如果政府不这么做,企业会担心这个系统过于复杂、投资成本过高而放弃。政府可以从商业的角度让企业了解海上风电,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并给予详细的计划。在我看来,丹麦的海上风电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具效率的,是因为这个产业我们除了关心海上风电本身的情况外,政府还用一些可行的技术,在企业开始投资建造新的风电场之前,就已经将基础设施建好了(例如政府用专门的船只将涡轮机运往海岸,用大量的材料去固定海床),这样大大地节省了开发的成本,提高了开发的效率。
参赞:我认为丹麦之所以领先是因为丹麦政府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先做好了。例如当将要建海上风电的地区被选定后,政府会对环境、附近居民、捕鱼状况等进行调研,找出这些地 区的特征,然后由政府去和当事人进行沟通,告诉所有人这里要进行海上风电建设。除此之外,政府还会对当地风力、海床等情况进行分析,为那些想要竞标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材料。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因为每个区域的海上风电的价格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同一个标准是无法衡量所有情况的。这些是丹麦第一次建造海上风电时采用的办法,这些办法后来也一直被延用,我认为非常成功。因此随着环境、技术的变化,政策也应该不断地更新。
在中国,我认为在对海上风电投资之前,政府应该让企业去了解他们将要投资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此外,由于海上风电完全不同于陆地风电,在安装和维修等方面也应该采用完全不同的系统。
中国电力报:现在中外很多专家都对中国的风电市场非常有信心,您对中国的风电市场有什么期待和想法?
大使:中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差不多已经达到了100吉瓦,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么说是因为像今天这种糟糕、不健康的天气。
从长期发展来看,人类需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例如疾病、交通堵塞、航班延误等),并且风能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此外,风电不仅是绿色发电,还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不用怀疑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将处于领先地位,绿色企业也将成为世界领导者。30多年来,丹麦一直致力于研究新能源的利用,尤其是风能,丹麦试图找到一个最有效的能源体系。我们正与中国政府合作,向中国转移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丹麦是全球第一个将风能利用到电网的国家,我们非常希望,也非常有信心,中国在和丹麦互相学习后,能够不断发展清洁能源系统。
我对中国风电市场非常有信心,无论是从中国领导层的政策中,还是从人们的认识中,我都看到了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的强烈信号,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丹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不容易,相比中国的企业,丹麦的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复杂的系统,当然产品的价格也更高。我希望中国政府在能够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能被丹麦企业的产品质量所吸引,从长远来看,所要支出的成本会更小。在过去的10年里,我看过很多中国的企业,在刚开始人们会被廉价的产品所吸引,但随着该产业的扩大和成熟,绝大部分投资者更希望将资金投向那些更加具有可靠性、高品质、高科技的产品。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从长远利益角度来看,它们更有使用效率。当中国风电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时,人们会将目光从每度电的成本转向每个产品的成本上,会更加关心涡轮机维修的成本和它的使用寿命。丹麦具有高品质的产品和供应商,在维修和使用寿命上占到很大优势。因此我希望未来更多的丹麦企业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希望中国市场的注意力不仅是放在短期效益上,更应为长远打算;不仅要考虑装机容量的大小,更要考虑装机设备和系统的质量。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风电企业与丹麦风电供应商合作,把目标从效益转到质量上去,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中国电力报:丹麦是如何协调解决弃风、弃光这个问题的?
参赞:在丹麦,我们用完全不同的能源管理系统,因为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他们都是非常不稳定且不可预测的,不同地区的发电能力会有很大不同。我们尽可能地加强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丹麦与周边的北欧国家、德国等进行电力市场合作。例如,如果丹麦的风能太丰富,以至于电网无法接纳,我们的能源系统就会将这些电力卖 给邻国。同样的,当这些合作的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过剩时,我们也会向他们购买能源。这套能源系统是非常可靠且稳定的,但它要求对整个能源系统都非常了解,并且能源供给的方式也要非常稳定。相比丹麦,中国的风电地域差异很大,中国完全可以也进行这种各地调度的方法去平衡风能,保证风能尽可能地被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