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条件成熟 实践经验尚缺
据了解,风能预报包括数据录入、建立模型、预报输出三大模块。其中,数据录入包括天气预报数据系统、现场实测和历史的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数据、现场地理数据三个部分,建立模型是以长期大量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ANN(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拟,以预报输出为模拟的出力曲线。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风能预报所需的软件系统、数值模拟技术等技术支持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国内欠缺的只是实践。协会正在和国内风电场洽谈合作一些风能预报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项目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罗志宏也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我们正通过投资一些专业技术机构来从事风力预测。
这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风力特点进行预测,区别于传统的天气预报,最终的研发成果将通过预测模型来体现。”
风能预报误差将不超过20%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气象部门将抓紧做好全国风能资源的评估工作,并对10米、70米,直至100米高空的风能资源进行详查。此外,还将加强近海风能资源的评估工作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评估工作,将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观测资料管理好。气象部门将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观测和评估力度。”
《中国能源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了解到,我国计划在风能资源丰富区——新疆哈密、甘肃酒泉、苏北沿海、河北张北、蒙西(达茂和乌拉特区域)、蒙东、吉林等地区建设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在极端气候下风电场的风能开发情况,我国还申请了两个“欧盟—中国”环境项目,进行沿海风能可行性研究。一个是台风,一个是风能资源评估。
“我国的风电预报起步较晚,但近三四年来发展迅速,”陶树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考虑到风能预报系统的自身因素,再加上风电机老化、周围植被的改变、风电场或风电场区内风电机数目的改变等因素影响,我国的风能预报误差将不会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