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吁重视电力规划、组建国家电力规划班子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只讲电力规划的重要性,在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时候,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如何组建电力规划机构?也很少谈电力计划、电力规划与电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计划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我想主要谈谈电力计划、电力规划和电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从“计划”到“规划”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65年中,电力工业从计划到规划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5个“五年计划”阶段,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电力工业实施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初期5个“五年计划”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5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市场经济时期由“计划”变“规划”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变为“规划”。
(一)计划经济时期5个“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计划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的。195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燃料工业部的电气化工作组在燃料工作部电业苏联专家组和电气化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远景发展轮廓方案(1953-1967)》,但是编制这个十五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今后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电力工业远景计划的编制方法,相当于计划经济时期编制电力计划的范本。轮廓方案指出,电力工业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确定发电量和供热量的增长数字;二是确定主要发电厂的型式、容量及分布地区;三是确定动力设备、资金、燃料与动力的需要量。
轮廓方案提出的技术政策有:
(1)建立新的和扩大现有的电力系统,使电力生产集中;
(2)建立供工业用的热电厂和供工业和市政公用的热电厂,发展热力化事业;
(3)发展高温高压蒸汽规范;
(4)燃用当地燃料、低质煤及选煤渣;
(5)广泛发展水力发电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远景发展轮廓方案(1952-1967)》根据上面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政策,报告有以下内容:第一章,序言,第二章,1952年以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第三章,第一个五年电力工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1953-1957年),第四章第二个五年和第三个五年中用电和用热的增长(1958-1967年),第五章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电厂建设计划(1958-1967年),第六章,电力网和热力网建设计划,第七章,投资、动力设备、燃料及劳动力需要量指标,第八章,结论。此外还有三个附件和22张附图,附件主要是详细的电力需求预测资料和具体的发电厂建设项目和建设计划,全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轮廓方案预测的需电量1957年为168亿千瓦时,1962年为354亿千瓦时,1967年为685亿千瓦时,而实际完成为193.35亿千瓦时,457.95亿千瓦时和773.75亿千瓦时,实际完成为预测量的115%、129%和112%;轮廓方案预测的装机容量1957年为362万千瓦、1962年为645万千瓦、1967年为1222万千瓦,实际完成为464万千瓦、1304万千瓦和1799万千瓦,实际完成为预测量的121%、202%和147%。轮廓方案的电力预测错得离谱。
经济学家刘国光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5个“五年计划”时说:这5个“五年计划”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的失误也层出不穷,做了不少“无用功”,其特点是:(1)五分之四的“五年计划”未曾面世;(2)决策的科学化难度大;(3)计划实施形式趋于单一;(4)微观管死,宏观多变;(5)以“条”、“块”为特征的整体与局部分割;(6)重基建轻技改。
(三)市场经济时期由“计划”变“规划”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为“规划”。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党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全国各行各业作出了榜样,但是能源和电力行业十一、十二两个五年规划都未公布,究竟是什么原因?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65年中,经历了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的五年计划;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初期,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仍然采用五年计划模式,但逐步向市场经济靠拢;到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比较成熟,遂由“计划”改为规划。